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原为密县,古为密国、密州,自古乃华夏之源、文明之乡。过去,这里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密县靠煤炭”曾一度广为流传。这几年,通过打造美食、旅游、时尚等名片,新密在文旅融合和绿色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今,随着昔日煤城的华丽转身,新密早已成为郑州的休闲花园和幸福食堂,中原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山美,水美,人更美。“食在新密,新密溱美”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个崭新的新密形象正愈发生动。一起先来看看市民乔沐心中的新密,老家新密等您来。
新密夜市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密人。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老家的夜市成为一种时尚,让众多食客竞相前往。很多吃货自驾几十公里,甚至再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也心甘情愿。
新密是郑州下辖的县级市,过去,煤炭、耐材、造纸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尤其是煤炭这个昼夜不停的“黑金产业”,汇聚了大量的工人和客商,老家的夜市悄然兴起了。
儿时的记忆里,老家的夜市就是一些路边摊儿,零零散散分布在县城的街头巷尾。他们或独自经营、或夫妻相助、或全家上阵,一辆板车就是厨房,一盏昏黄的灯泡,一张小桌几个板凳凑在一起就是餐厅。看起来很简单,却承载了不少人的欢声笑语。
到了九十年代,曾经的路边小推车“扎堆儿”聚集到一些好的地段,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露天夜市。最早的东大街、青屏市场、文峰路夜市一条街,后来五四广场、十五支队、桥头夜市也慢慢热闹起来。尤其是矿务局十字路口东西两条街,数十家各具特色的摊位沿街一字排开,五颜六色的桌椅摆得满满当当。这边是烧烤配扎啤,那边是卤味和砂锅,紧挨着还有米线就火烧。摊主忙着招呼客人,人们三五成群只管在空桌前坐下,不管你在哪儿点了啥,自有老板笑容可掬地送过来,现场熙熙攘攘。每家摊子的菜都是露天摆放的,食客们对环境要求不多,很少人会在意因车辆驶过而扬起的尘土。每逢考了好成绩,家里人就会带我去吃一次。我一直格外喜爱炸肉串,刚从油锅里夹出来的肉串热气腾腾,用小漏勺均匀地洒上厚厚的一层孜然粉、辣椒面儿,一缕缕麻辣鲜香的味道,让人尝上一口就欲罢不能。卤猪蹄是最好的奖励,上桌前用洋葱、青椒、葱丝、大蒜、米醋、秘制红油凉拌装盘,骨肉分离,酸辣适中,软糯喷香,现在想想还直流口水。
进入新世纪,老家的夜市开始升级了。单独划出的一片区域为街边的摊点安了“家”,传统的露天夜市渐渐变成了现代的美食城。空闲时间,我时常会邀请几个好友,到最老最正宗的万客隆夜市,外地人都叫新密美食城。那里近三千平方的场地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人就餐,几十个摊位鳞次栉比,员工们统一穿着印有自家品牌和logo的服装,透明玻璃窗的操作间让里面的操作一目了然,就像走进了星级酒店。“品种趋齐全,味道见高低”是那儿的一大特点,只要选定一家往那一坐,老板话不多,一人一碗豆汤马上端到面前,冰的、常温的、热的一应俱全,免费续杯。我们根本不用看菜单:猪蹄来两个、烤串来十串、烧卷煎来一盘、烤鱼来一条、烤辣椒来一份、酸辣绿豆芽来一盘。所有菜品从来不用瓷盘装盛,全是清一色的长方形不锈钢托盘。这是新密夜市的传统,老家人的豪爽可见一斑。卷煎是老家的家常菜,粉芡糊加入粉条和瘦肉的豪华组合,有的里边还加了坚果,外边用鸡蛋皮包裹,上笼蒸熟,香醇酥软,营养丰富,可以烧、可以炒、也可以凉拌,口感各有特色。烤辣椒绝对是烤素菜中的经典,师傅会边烤边往辣椒里撒盐“入味儿”,烤至焦黄后用烙馍卷起来,一口下去,满嘴清香,大汗淋漓!每次回去这些菜是必点的,朋友们都说自己快成了新密人。
这些年,老家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夜市更是锦上添花。老家的夜市走进了电视,登上了报纸,甚至还拍成了电视剧。上网搜索“新密夜市”,光词条就接近十四万条,评论和转发量更是达到几百万条。老家的夜市俨然成了郑州美食的代名词,就连很多外地朋友都流连于此。有家“网红店”每天光售出虾尾就上吨,新密炒虾尾日渐成了夜市招牌菜中的“头牌”。
圆圆的虾尾堆了满满的一盘,像一个个小球球紧紧地团在一起,紧绷还略带弹性,红亮的外壳,浓醇的汤汁,泛着一层鲜红油亮的光泽,迫不及待地用牙齿咬住最前端,像嗑瓜子一样用舌头轻轻一卷,虾肉就完整的出来了,肉质细嫩又有嚼头。刚开始是甜,随后麻辣的味道顺着舌尖一直漫延到满嘴唇都开始打颤。炒虾尾的精华还在汤!吃完虾肉,指头上沾满汤汁,轻轻地嘬一口,好吃得真想把手指头都咬掉。要几片煮熟的白水烩面放进盘里,用筷子搅拌均匀,等浸足了汤汁,那个爽呀!
夕阳西下,绿树掩映中的街道宽敞通达,花草簇拥里的楼房错落有致,夜幕下的新密小城依着山势高低起伏,在五颜六色的“新密炒虾尾”霓虹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想象中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蓝蓝的海水衬托着洁白的浪花,仿佛置身于一个秀美的海滨不夜城。微风吹着,小酒喝着,美味吃着,怎一个“得劲”了得?
现在,老家的夜市大放异彩,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物流等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成了“网红”打卡地,有的老店还在省城开起了连锁,省城的不少饭店也挂起了新密炒虾尾的招牌。新密夜市从最初的自生自长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壮大的新兴产业,正带领着老家的群众全面奔小康呢。最近,听说老家的夜市准备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一起分享来自中国县城的味道。
老家的夜市越来越红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时代灯光
我的老家在河南郑州下辖的新密市西部一个叫尖山的山沟里。儿时的记忆里尖山很普通,不陡峭、不巍峨,没有悬崖峭壁,也没有溪水秀木,更没有厂矿企业,就连耕地也少得可怜,经济发展水平常年在当地垫底。除了贫穷,好像没有别的。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黑夜。太阳一落山,山里黑漆漆一片,居住分散的村民纷纷回家,点上一盏如豆的煤油灯,村子早早的就寂静下来。我的童年就是在煤油灯下度过的。为了省油,全家人都聚在一个灯下,我和姐姐凑在一起读书写作业,有时写着写着突然听见嗤啦一声,头发被燎掉一片。那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大人小孩们一个遥远的梦。在这昏黄的灯光下,我下定了好好学习的决心。
有时走亲访友、下地干活回来晚了,黑灯瞎火的只能用火把、煤油灯照路前行,山里的小路七拐八弯,遇上刮风下雨,只好睁着眼睛瞎摸乱撞了。谁要能提上马灯,那是一种富裕、地位的象征,手电筒更是稀罕物。姐姐从城里带回来一把手电筒,可以装三节电池,明晃晃的银色外壳能映出人影,光柱能照出很远很远,拿在手里感觉比如意金箍棒还神气。要是晚上出去,我总是抢着拿手电,时不时对着天空画几道圆圈。夜色中,手电的光劈开了黑暗,也劈出了我追寻光明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山沟里也开始亮了起来。大小村落都通了电,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泡,后来又用上了各式各样的节能灯,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煤油灯长什么样子。乡里有的街道装上了路灯,从零零星星地挂在水泥电线杆上,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矗立在街道两旁,伴着夜色发出迷人的亮光。人们向往着有一天路灯能从乡里一直延伸到山沟里,给夜里出门的人照亮脚下的路。
进入新世纪,美观实用的太阳能路灯如一条腾飞的火龙,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沟里挺进。天一擦黑,农家院前,乡间路边,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调皮地眨巴着眼睛,刚吃过晚饭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说笑着向村里的文化广场汇去。广场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欢快的大喇叭唱起火辣辣的歌谣,鼓动着早已耐不住寂寞的乡亲们舞了起来。远远望去,整齐耀眼的路灯,犹如一串璀璨的夜明珠,镶嵌在山体之上,彻夜守候着早出晚归的人们。“过去没有路灯,走夜路总是有些提心吊胆,现在路灯一直亮到天明,回来多晚都不怕!”提起路灯,常年在外上班的二叔总是一脸兴奋。
这几年,闪亮的路灯更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尖山早已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仅4A级景区就建成了三家,昔日的穷山沟真成了金山银山。逢上节假日,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就连高速出口都时常有些吃不消,尖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郑州西花园”。
现在,在路灯的照耀下,尖山上下处处是风景。特别是夏夜的幸福路,成了不少郑州市民必去的网红打卡地。夜幕刚刚降临,车辆和人流就多了起来。银杏树旁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造型灯喜气洋洋,慢行步道边的蓝色LED灯带一字排开,绵延数公里,就像闪耀的蓝色锦带梦幻绚丽,路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艳丽的格桑花点缀其中。灯下的各色地摊热闹非凡,商贩们扯着嗓子吆喝,游人们摩肩接踵。女人的目光在服装首饰摊流连,孩子们盯着电动玩具和笼里的小兔子。漫步山间,凉风习习,享受一下自然的休闲慢生活,唯美而不失浪漫。不知不觉已是午夜时分,这里依然是人山人海。人们举着手机各种角度咔嚓咔嚓地拍呀拍,怎么拍都拍不腻,随手发到朋友圈就是一道风景,马上收获大片点赞。幸福路流光溢彩,整个尖山犹如铺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徜徉于夜色之中,火红的路灯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尖山上下亮堂堂,时代的灯光照亮了村民们脚下的路,更照亮了乡亲们奔小康的心,寂寞了多年的小山村越来越热闹起来了。
伏羲山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伏羲山水已经成了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休闲项目。山明水秀,风景如画,或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享受天然的氧吧,品味地道的农家菜……一提起来总让人无限向往。逢上节假日,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就连郑少高速出口都时常有些吃不消。
伏羲山水位于河南郑州下辖新密市西部的尖山,海拔1000多米,有云海、雾凇、冰瀑。现在成为拥有3个国家4A级、2个国家3A级景区的伏羲山风景区,是中国最美旅游生态示范区。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杏花、桃花、连翘花依次绽放,红色、粉色、黄色,如锦似秀。尤其是那些百年老杏树上的洁白花朵,如山云舒卷,古朴灿烂,吸引众多国内外摄影家前来采风创作。遍布各个山岭上的多处古寨堡、羲皇文化之乡的历史遗存、民间传说俯拾皆是,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郑州的西花园”。
记忆里,尖山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山头,没有令人眩晕的悬崖峭壁,鲜见让人养眼的溪水秀木,耕地极少而且很分散,粮食产量更是低得可怜,人们提起尖山就是贫穷的代名词。特别是水,那时候尖山只有山,几乎没有水,就连吃水都困难。在漫长的岁月里,每天挑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人们经常不惜半夜或早早起床到十多里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水。逢上干旱,常常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才能用瓢刮满两桶泛黄的泥水,挑回家澄清了再吃。我家姊妹多,女孩子家爱干净,水老是不够用。父亲最不喜欢看见姐姐们浪费水,她们洗头都要背着父亲,稍不留神就会招来一顿呵斥。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山上的交通更是不便,村子到山外的路净是羊肠小道,山货根本运不出去,上镇上一趟得走三四个小时。姑娘们想方设法嫁到了山外,有点能耐的都出去打工了,乡亲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门心思想着啥时候能搬到山下居住。
这些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伏羲山借助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发展文旅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开发带动长远发展的致富路。温饱问题解决了,脱贫攻坚实现了,乡亲们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昔日的穷山寡水不仅变成了绿水青山,还成了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悄然开启。如今,双向四车道的旅游环道在绿意葱茏的山间盘旋,汽车穿行其中若隐若现,到处弥漫着草木芬芳之味。村民的房屋焕然一新,他们做梦也不敢想山里人能吃上甘甜的自来水。只要一拧开水龙头,清洌洌的水就喷了出来,“哗啦啦”奏出了动人的乐章。
现在,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为伏羲山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深感自豪。传说伏羲和女娲在这里正姓氏、演八卦、置嫁娶,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伏羲山因伏羲而得名。伏羲山景区早已成为河南郑州的一张“旅游名片”。山里的悬崖秋千、管轨过山车、玻璃吊桥等旅游体验项目,让你游山玩水的同时感受刺激与激情。新建的伏羲古镇吸引了很多文旅创客经营者,每天来自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汇集到这里一起分享古镇烟火气,这个昔日偏远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当然,受益更多的是父老乡亲。他们的家里人在山上做工,工资比周边的工资还高一点,从地道的农民变成了新型的农业工人,大大提高了收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回到家乡,到景区工作,投身家乡火热的文旅事业当中。
“过去,出去打工才是潮流,天不黑人都睡了,村子里安静的吓人。现在,回乡创业成了新潮,夏天晚上11点多伏羲古镇的游人还是人山人海。想创业的有机会,想干活的有岗位,风景美,收入高,家家户户都沾了发展旅游的光。”年近八旬的二爷总喜欢站在自家农家院前,望着眼前绵延起伏的群山,一边缕着胡须,一边喃喃自语。
讲起这些年伏羲山的发展,二爷更是滔滔不绝。从出外打工到回乡创业,从勉强温饱到全面小康,村里的劳动力被红石林、三泉湖、伏羲大峡谷这些旅游项目吸引。高山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发展成果丰硕。雨后春笋般的民宿、农家院,带动了柴鸡、小米、柿子醋等农副产品产销两旺。山野菜、炒土鸡、橡子凉粉这些农家饭让你尝山鲜,吃的美。二爷说,自己亲身经历了、见证了发展旅游带给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伏羲山水,都藏在父老乡亲的心心念念。
昔日人在山里愁,如今人在画中游。伏羲山水越来越好玩了,人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更美好。(乔沐)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