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中医药产业发展并不乐观。一方面药材价格连年上涨;另一方面,近5年中成药的整体销售却在下降。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认为,中药药效没有保证是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药效没有保证的根源是中药材及成药的标准化跟不上现代形势,只讲道地药材概念,缺少严格的量化标准。一些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及生存需要,只买便宜药材,忽视药材质量和药效。
卢庆国介绍,中药材质量管控难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过去对药材质量的判定缺少量化的判定标准,也不具备普遍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当前,已具备了现代化检测条件,药材的主要成分含量均可进行分析,但药典标准宽泛,许多质量低、含量少的药材也能符合药典标准。
“现实中,许多道地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可以比药典中规定的最低含量高出几倍。如甘草中甘草苷含量可达到药典标准的4倍,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可达到药典标准的3倍,连翘中连翘苷含量也可达到药典标准的3倍。”卢庆国认为,这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药农重产量轻质量,从而形成药材质量不行,中药药效差,吃中药不治病或效果不明显,人们不相信中医药,中医药发展难的局面。
药典是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判定标准。卢庆国介绍,近年来,药典修订过程中也在逐渐增加一些中药主要成分的含量指标规定,但仍存在标准宽泛、标准低的情况,不能拉开中药材及中药质量差距,起不到限制低质中药进入、鼓励高质量中药扩产的目的。因此,尽快通过修订药典大幅提高中药材及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应是保证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卢庆国建议,集中精力启动药典修订工作。对于中药材含量标准,可以选定几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分,以道地药材产区中等质量及以上的药材指标为参照标准,大幅提升现有药典的标准,并逐渐增加、完善成分含量指标。新药典标准的执行可以设置几年的过渡期,逐步引导药材种植向优势产区发展,挤出不适合中药材种植的产区,持续提升中药材品质及有效成分含量,确保中药的药效,支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