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政府副市长、农工党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杨伟坤表示,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政府副市长、农工党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杨伟坤。
去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为此,杨伟坤建议:
充分挖掘与转化乡村文化资源,使之得以传承。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乡村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导农村集体经济有效整合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产、山林农田等资源,盘活乡村存量资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连片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注重特色文化项目打造。各地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活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例如,以传统工艺振兴为契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统一挂牌,鼓励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师带徒传艺;梳理整合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将其与当地经济、文化等生产要素有机整合,着力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优化文化生态、生产环境,推动非遗以“手造”的崭新面貌出村、破圈、进城。
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一方面,打造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要明确角色定位,重引导而非主导,重培育而非代替。探索建立“本地驻村”与“云端驻村”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力度。同时,健全引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保障相关院校毕业生、文化行业从业者等形成人才合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