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历史•思想•人物•文学 ——创作《十万工农下吉安》札记

2023年05月12日 14:18:35 来源:中国城市网

《十万工农下吉安》是我创作的井冈山地区革命斗争故事系列之三。我土生土长在井冈山地区,对井冈山地区历史是十分熟悉的。我出身于革命军人家庭,对军人本色是十分清楚的。但把历史丰碑转化为文学形象,将赣西南老区人民的心声转化为小说,确有一段艰苦的创作历程。《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创作,从故事积累到素材整理,从史料研究到采访亲历者,前后耗费了我难以计数的心血和精力;从小说的艺术构思到完成书稿,前后修改了七八稿,花了一段漫长的时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完成、书稿进入出版流程,到书稿送审这段时期,我先后得到吉安市委和市委党史办、江西省委和省委党史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宣传部的诸多专家及领导的支持,诸多专家和领导给予了我诸多中肯意见。他们按部就班,急我之所急,抓紧时间帮助审读书稿,给我传递了真诚的鼓舞和宝贵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专家和领导的鼎力相助,也许这部长篇小说至今没有出版,更遑论今天这部红色作品的影响力了。

作品除了在历史、思想、人物、文学艺术上加以塑造,在以下方面也是我一直铭记的。

第一,当《十万工农下吉安》还只是一个提纲时,就遇上了热心栽花的领导和精心育花的文学调剂师。

1.当时,小说尚没有开笔,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就打破常规向我约稿,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为我一气呵成完成创作,注入了力量和信心的源泉。

2.读者之所以喜欢上这部小说,首先感悟的可能是我坚持一种历史的价值高度。作品通过记录赣西南赤色区域许许多多思想、道德、情操、党性坚定的赤卫军战士,在对待攻打赣西南重城吉安城战斗上所做的各种努力,生动又形象地表现出赣西南十万工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赣西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书记、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委员长曾山的指挥下,在毛主席、朱老总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的坚定支持下,势不可挡地攻进吉安城,解决了赣西南群众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短缺的问题,胜利建立起了江西省苏维埃政权,从而让全国人民对革命到底充满信心,从心底感悟到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构想是正确的。作品中讲述的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激情澎湃地走进千家万户,使普罗大众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3.这部作品与以往的红色作品不同,它的特色,我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突出历史沧桑感和背景时代感;②突出客观的曾山形象,符合历史环境因素;③突出刘士奇朴素形象,符合当时历史实在;④突出罗芳初和萧淑青、萧中鼎和施秀兰的爱情线与作品主线契合的力量;⑤突出毛委员、朱老总、曾山、罗炳辉、刘士奇在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认知,在不同会议上讲话的精神,尽力言简意赅,彰显历史价值,裸露环境新意。作品围绕这些特色,凸现一种文化厚重。

第二,作品中刻画的历史人物形象,尽力展现个性风范多点,描绘的历史事件接近原貌些,展现的历史经得起考验些。

1.历史中这一时期涉及的人物庞大众多,不同历史人物的观点代表着各自阶级的利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引发的社会效果不同,因而各个历史人物的人生走向也就起落不一。《十万工农下吉安》是一部想把文学艺术主义的英雄气概努力展现的作品。我努力通过复杂精巧的情节结构,依据美学定律,从作品中历史、思想、人物、文学的角度入手,完成一种宽视野的、戏剧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转型。

从作品人物的历史关系和人生历程来展现,作品同时也构成了历史文化同旧制度斗争的民主倾向主流。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有民主倾向就会有生活发掘。譬如,走近历史史实中的人物,感受到有比刘士奇还受委屈的,有比曾山更受欢迎的,也有比罗炳辉要受重视的,更有比罗芳初甘于平凡的,从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不同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各样的不同。

为什么人物的历史个性形象,给读者带来的差别感如此强烈呢?这主要是用我的文学艺术观来引导读者,我不是单一地去制造一种历史摹本,单一地去制造一种独立内容的幻觉存在,而是依据历史、依据史实,立体艺术式地去记载,去完成一种历史环境再生,带着读者去捕捉一种历史环境的真实感觉,去捕捉一种内容真实的组织,去捕捉一种人生情绪公开的节奏,达到一种历史真实与创作真实关系问题因素的存在,从而给读者一种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共鸣、一种社会担当和政治责任,最终实践民族血性的全面提升。

2.我对中国井冈山地区革命斗争文学的定位,是想把毛主席著作中涉及的“万安暴动”“八十农民上井冈”“十万工农下吉安”等三大革命历史事件,通过文学艺术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大革命时期的事件也好,土地革命时期的事件也好,这三大革命历史事件对中囯农民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一直没有谁用文学的形式把这三段珍贵的历史书写出来,皆是因为真诚史料缺乏,无人敢脱离史实轻易下笔。我能把它们写出来,得归功于我获得诸多千金难买的史料,得益于我出生于老红军家庭,我的爷爷是老红军,我的外公是老红军,我的父亲是革命军人,年轻时我在北京学习、生活、居住均在部队大院,接触过许多老将军、老红军和战斗亲历者,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经历。

“罗衫满袖,尽是忆伊泪。残妆粉,余香被。手把金尊酒,未饮先如醉。但向道,厌厌成瘾皆因你。”我毅然弃法律从文学,是基于当年拜访一些老前辈的感动。我对一些老前辈承诺:“此生将竭尽全力,把井冈山地区当年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全部变成文学作品,把这些历史丰碑变成文学形象。”二三十年来我不惧辛劳,不管经济条件允不允许,执着于史料搜集,累积了许多史料素材。

依据对历史的独特领悟力,选择好典型环境下的各种素材,设计好作品人物的种种关系,成了我一生的自觉课题。当讴歌刘士奇、曾山、罗炳辉、萧祖耀、罗芳初、萧文昌、张世熙这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时,人物的性格差异在我的头脑里也逐渐形成,历史人物就必然本着社会政治力的差别和与上级交流方式的个性迥异,去展露他们所处历史位置各自的风格和风范。

3.作品没有脱离残酷的历史史实,而是“人人尽道黄葵淡,侬家解说黄葵艳”,由此给读者展示党的博大智慧和工农革命光明的前途。譬如,作品中有一个章节写到黄义、申中、刘生元、梁一清、梁铎、曾道懿等支部书记,不顾萧淑青的劝阻和诫勉谈话,屦屦违反工作纪律,擅自外出贴传单,被敌人侦查到了,最终全部被捕入狱,引发了曾道懿叛变革命,造成党内许多革命骨干被敌人杀害,给党的工农革命事业和党的地下组织带来了血的教训。在这样血与火的年代里,作为赣西南特委委员的萧淑青,果断作出决策,通知没有暴露的同志迅速撤离,使党的核心结构力量尽量减少损失。她那心细性子刚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个党员对党的贞忠,预示着革命风暴到来时我党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

掩卷作品久久沉思,我尤能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时的“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的心境。闲梦远,即使我半夜醒来,我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展现出一种隽永、含蓄,在格调上展现出一种明朗、昂扬,在思想上展现出一种深刻、精炼,在内容上展现出一种鲜明、丰富的,倾尽心力给读者以一种历史的深思、教育和启迪。

(肖棧光,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韩利
  • 文学
  • 文学历史
  • 艺术
  • 文化
  • 曾山
  • 刘士奇
  • 井冈山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