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新山水画大师潘韵的风雨归舟人生

2023年05月12日 14:20:46 来源:中国城市网

潘韵 (1905—1985) 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1934 年上海新艺术专科学校毕业,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1940年起,先后任因抗战迁入四川磐溪的国立艺专与浙江美术学院讲师、(1942年旧教育部聘请为)副教授、教授。解放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 年 3 月,兼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

image.png

潘韵先生一生的创作十分丰富,且他的作品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 功底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其作品敢于求变创新,抒情写意,凸显主题。同时,在构图造型方面也突出个性,使作品具有写实张力。

潘韵先生是当年民国画坛的明星,是一位有良心、有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早在40 - 50 年代初,他已是浙派山水、人物画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潘韵先生曾经创作过多幅《风雨归舟图》,这些作品或许昭示了 先生坎坷跌宕,命运多舛,而又处逆不屈、矢志不渝的一生。这是老 一辈学者的共性,也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潘韵先生生活,工作的年代,正是中国经历着巨大社会转型的时代。在特殊的社会情景 中,中国画创作有传统向现代嬗变,中国画教学也经历着从以往的师 徒传授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化,潘韵先生称得上是这些变革的现实见证人。

image.png

潘韵先生擅长山水画创作。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元代倪云林,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潘韵先生早年立志中国画的袭古创新,1947年创作的“风雨归舟”图,一面世,是如一声惊雷震憾了整个美术界。“画面雷电交加,笠帽蓑衣的勇者一叶扁舟。”冲高奋进勇闯险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身处逆境努力奋进的大无畏精神,欣赏此画面仿佛沉浸在惊天动地的命运交响曲中,充分体现了潘韵先生超绝的画面感染力,勇者的冲刺冲破逆境极力向上画面表现的如此生动感,风风雨雨表现感十足,画面表现的如此的协调。大自然的动感和勇士的奋进冲刺动感,天人合一协调一致无一点可挑剔,画面表现的如此催人奋进。高昂的勇士的气氛和超强的感染力和绘画功力,纵观中国画史是绝对的前无古人不朽经典佳作。潘韵先生立志要发扬中国画的民族性和人民性,是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1949年所做的万竿烟雨表现了四川百姓大众在山区的普通生活,百姓撑着把破雨伞急急忙忙奔向前方。

打开历史背后的真相,寻找尘封在书卷中的历史秘闻。

image.png

早在 1940 年冬,潘韵先生就因潘天寿先生推荐,受聘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1945 年 9 月应谢海燕先生之请创作的《磐溪艺苑图》,不仅是先生早年名作,更因为历任校长林长眠、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和代理校长李超士相继在画上题辞而传为艺坛佳话,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中极为难得的图像资料。 此后学校几易其名,数迁其址,而潘韵先生一直执教于此。五十余年桃李芬芳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潘韵先生的晚年佳作:如1978年所作的风雨放筏。题名为支援建设志如钢,场面宏大,江面水流喘急工人们奋勇撑杆把舵前行来支援国家建设,“及蓑笠老曾竟上流”就80年代创作的“风雨无阻、指日可待”,描写了建设湘西高速铁路、架桥、铁路基塔高耸入云,人们热情的建设四个现代化。潘先生照样准确无误写生创作。所以画面极有真实感。

作为继承和发杨中囯传统囯粹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和续承光大者, 潘韵先生人品高尚、气节清刚,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度责任感的艺术家。其中,一位海外华人观赏《风雨同舟》后感慨万千,海外华人走南闯北难免遇到挫折,甚至遭受重创,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祖国永远都是中国同胞的避风港。

image.png

image.png

他的一生致力于把中国画从文人、士大夫的金字塔中解脱出来并让其走进民众的广阔天地的艺术理想,他以百姓之心、童心、喜乐心、 平常心作画,让活泼质朴的精神涓涓不息地涌动,大大开拓了中国画的天地,他山水、花鸟、人物、金石诗书皆有涉猎且造诣深厚,他笃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旨,寂寞求道、持志敬业,以真气行笔,千笔万笔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达 到了“我手写我心”心手双畅的高妙化境。

image.png

潘韵先生不愧是中国新山水画,新人物画的开山先驱,为中国画袭古创新出了划时代的杰出贡献。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伟大画家,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随着时光的流逝,像潘韵先生这样曾经为中国山水画发展作出突 出贡献的大师,他们的身影却逐渐远去,他们的影响也日见隽远。历 史需要不时重温,对他们的纪念就是对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血脉的辨 识,亦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追忆潘韵先生的一生,他的作品和精神 将永远得以传承,光照千秋。 (张聪煦)

责任编辑:韩利
  • 山水画
  • 潘韵
  • 艺术
  • 美术
  • 文化
  • 国画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