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数量众多、影响广泛,历来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旋律。这类作品大多以表现战争为主,两军对垒与征战凯旋则是其基本样貌。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上映的《我的青春岁月》却另辟蹊径,把这类电影的创作带入了一种新境界。
1934年春,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创建了陕甘根据地。在腥风血雨的战争环境中,他们设法筹集经费,借用群众窑洞,为南梁地区的孩子们开办了“列宁小学”。当年秋季,受外部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影响,学校的教学用品行将告罄。为此,习仲勋特意从根据地办公用品中省出笔、墨、纸送给学校,解了燃眉之急……在后来的岁月里,习仲勋依然挂念着这所学校。2001年,他携家人专程回去探望师生并捐建了教学楼。影片《我的青春岁月》就是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并未因循军事对抗与征服的惯常模式,而是将焦点对准了根据地的儿童教育问题。这个变化很值得重视,它意味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更宽广的观照视野,也更符合人类共同崇尚的价值取向。
首先,该片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迭代发展提供了新样板。长期以来,这类以表现革命战争为主的影片在彰显国家意识形态,塑造民众理想信念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应予重视的是,在历经七十四年的持续拍摄后,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战争都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事实上,可供发掘且有新意的革命战争题材已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如果反复拍摄同质化的影片也很难持续吸引观众,传播效果势必大受影响。因此,唯有开辟更多的创作路径,找到更为新颖的表现视角,才能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绽放出与时俱进的风采,而《我的青春岁月》便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模版。
其次,该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维。众所周知,推动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既是我国的文化振兴战略,也是塑造民族形象的必要步骤。遗憾的是受多重因素困扰,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国际化之路并不平坦。为此,如何找到可以和外国观众共情的突破口就变得相当重要。其实,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早已有之,可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1984年,再现抗战期间聂荣臻将军关怀两个日本孤儿的影片《将军与孤女》上映后,曾在日本民间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媒体都予以了大篇幅报道。可见,只要聚焦人类之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能走出国门。在这方面,《我的青春岁月》或许同样值得期待,因为“战乱中的儿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性议题,它天然蕴含着跨越种族、国界和信仰的普世情怀,而该片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入情入理的感人画卷。
此外,该片还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共党史军史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实际上,迄今仍有许多民众并不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前,陕甘根据地是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它在关键时刻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后来还是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满含深情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可见,《我的青春岁月》在弘扬革命传统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导 史博公)
[1]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见:编辑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求是》2021年10期。
另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814484733644085&wfr=spider&for=pc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