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扳手、一把螺丝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撰写着人生的精彩。34年来,扎根基层、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勤恳忙碌,已经是维修工匠、高级技师的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名平凡的维修工,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他就是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制丝车间于红丽劳模与创新人才工作室骨干成员---左宏强。
磨砺本领 扎根一线
刚进车间维修班的左宏强,便主动要求到机械结构最为复杂、控制原理最为先进的切丝组进行工作。尽管信心满满,做足充分准备,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一次切丝机在生产过程中刀头被金属打断,急需停机更换。虽然多次学习更换流程,可一到实战他却慌了神,情急之中装错了刀盘,差点引起质量事故。那次之后他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心中暗暗鼓劲儿:做事情不能眼高手低,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学起,多上手,多实践。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从那天开始,每次师傅到现场维修,他便带着笔记本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问东问西,写写画画,把关键技术要点都记下来。一有空闲他便“缠着”师傅去生产现场,传授他设备原理和维修经验。下班他也不着急回家,一定要把当天设备故障自己动手排除一遍,这样的习惯左宏强坚持了三年。三年里他写满了五本笔记本,磨坏了上百双手套,同样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维修经验,关键设备的维修知识烂熟于心,如数珍宝。那一年,在厂里举办的KT2切丝机技能比武中,他一举夺魁成为“技术状元”。
自从左宏强“独立门户”以后,他所管辖的设备总是出了奇的平顺。操作工老是开他玩笑:“是不是你管的设备都怕你,不敢有故障?”其实大家不知道是他每天凌晨5点来到单位,对着设备交班本一条条解析故障,手拿工具、走路生风,庖丁解牛,排除异常……时常在维修创新问题中沉思,时常在生产全部结束后面对设备彻夜研究。
“将自己负责的设备维护好,是每个维修工的职责,用心履行好岗位职责,是每一位企业职工应尽的义务。”左宏强经常这样说。
砥砺向前 攻坚克难
2014年,左宏强负责烘丝设备调试运行。由于之前没有烘丝工序相关经验,他为了更快上手,白天追着设备厂家人员“打破沙锅问到底”,晚上翻阅厂家技术手册和操作说明。为了帮助车间技术维修人员快速掌握新型烘丝机设备拆装技术,他自学SolidWorks软件进行3D建模,将烘丝机械结构逐一拆解,进一步简化技术手册和操作说明,同时对操作工一对一辅导。有人问他干嘛那么钻研,跟着厂家简单学学就行了,出了问题还有厂家的。他却说:“现在难一点,将来出了问题咱们就可以自己解决,每多找一次找厂家咱们就多一笔花费啊!”
如果说勇于动手是左宏强年轻时养成的工作习惯,那么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又给自己点了两棵新的“技能树”---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车间糖料厨房使用两段式气动截止阀控制料液抽取,由于气缸杆与缸套均为金属材质,频繁运动引起的摩擦会产生划痕,时间一久就会引发气缸卡置甚至漏料,他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在于红丽劳模与人才创新工作室专题摘牌研讨会上,他大胆创新提出加装聚四氟乙烯气缸杆套这一想法,经分析讨论后,得到大家一致认同。成功加装后解决了截止阀卡置漏料问题,每年给企业节约30万余元,并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百舸争流千帆竞,奋楫逐浪正当时。近年来,左宏强先后主持技术革新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在国家级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多次荣获制造中心钳工比武第一名、KT2切丝机比武第一名。
勇敢担当 传承奉献
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左宏强作为于红丽劳模与工匠人才工作室骨干成员,很快便当起“导师”带起了徒弟。
“宏强师傅,这大冷的天,早上就别陪我们跑步了。”徒弟魏耀武劝说着。“年龄大了,早上睡不着,出来跑跑有益于健康!”左宏强笑着回答道。
那是公司举办KT2切梗丝机技术比武前期,为了鼓励督促徒弟魏耀武全封闭系统化训练,左宏强每天早上当起了晨练“陪跑员”,一直持续到比赛前一天。
看到徒弟在实操环节遇到瓶颈,速度怎么也提升不了,左宏强便亲自“下场”和徒弟一起比速度、比精度、练准度。每天都全力以赴与徒弟比上一场,找出问题的关键,挖掘徒弟操作潜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徒弟魏耀武的实操成绩比起初快了足足30秒,成功夺得公司KT2比武技术状元。
心中有责方为艺。左宏强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是在关键时段对徒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中展示匠人的传承担当。
初心恒在,坚守的是一片赤诚一腔热爱;匠心不改,践行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左宏强三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初心筑匠心,用平凡筑不凡,扎根基层,追求卓越,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李继阳 黄阳广)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