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

2023年12月25日 20:00:53

由陕西省文物局举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安康市博物馆、旬阳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协办的《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日前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至2024年5月30日。

08870182-BCB7-4A6C-957E-4C7DC807D403.png

本展共展出来自西安、咸阳、安康三地市11家文博单位的各类文物92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件(组)、二级文物12件(组)、三级文物33件(组),等级文物占比约62%,主要包括反映民本思想的铭文瓦当、铜镜和农业发展的各类农具,代表廉政制度的印章、封泥、钱币、度量衡,以及表现廉政文化内涵的獬豸、玉蝉、扑满、节约等文物。展览由汉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廉政人物四部分组成。

第一单元

民为邦本 惟德是辅(廉政思想),以传统文献资料、器物铭文以及关联器物组合,展现汉代民本廉政思想,解读汉代以民为本、倡导节俭、选贤任能为核心的廉政思想观念,彰显汉代廉政思想基本文化特色。

第二单元

法平则吏无奸(廉政制度),以图表、法规条文以及相关制度性文物,诠释汉代多维度监督监察监管体系的构建、以“孝”“廉”为主要标准的选官途径的确立、货币制度的规范以及度量标准器的制定等廉政制度基本面貌。

第三单元

公生明 廉生威(廉政文化),深度挖掘汉代歌谣、辞赋、政论散文、奏议以及器物铭文等各类文学艺术体裁中表达人民廉政心声、代表士人廉政思考、传递古人廉政诉求的文化信息,以形象化、具象化的表现方式,彰显汉代廉政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趋势。

第四单元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廉政人物),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廉政人物,通过AI复原人物形象、廉政故事动画宣传片,全面展现其为官勤于政务、造福一方,居家内修自律、不受私托,清廉仪表天下的廉政形象和故事。

“这是一次具有一定学术性、原创性、创新性的特殊展览,整体策划旨在解读吸取汉代廉政文化基因,以增强社会公众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认为,《汉风廉韵》展以文物、文献、人物相结合的方式,解读汉代廉政文化,兼具政治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给人以深刻思考和有益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獬 豸

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

60CB3CF8-0D43-4144-AEFB-40C45BAFD3F2.png

“獬豸”(xie z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可识善恶忠奸,以角触奸邪。从汉代起成为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司法者一般头戴獬豸冠。

汉法继承秦法,在此之上能够重视法律与人情、人心之间的协调,从而体现出有别于秦代的理性因素。汉代能得到认可的法官,并不以通晓法律文书为唯一标准,相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但有才智能力,关键是能明辨是非,能彰显公平和正义,这也是汉代人孜孜以求的心理诉求,也就是獬豸作为正义之神的时代因素。

清白镜

内修高洁清廉品性,“洁清白而事君”。

2A8CCA27-63C0-42C6-A67E-F0FEE4EE6245.jpeg

铭文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是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的真实缩影。据资料显示,完整的清白镜铭文应为48字,多数清白镜的铭文因镜面尺寸大小、位置空间所限而有省略、漏句或删减现象。

有学者认为,其是爱情表白之语,略显狭隘。更多学者则认为应是借此表达忠君爱国之情、怀才不遇之感、一展宏图之志,“洁清白而事君”,意为内修高洁清廉之品性,愿随时为家国情怀而奉献。

规矩镜

人要像镜子一样洁身自好、遵守规矩。

E8DF92FD-E38C-40EF-8EC3-B2341FBA5D58.png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镜”字最早见于战国,到汉代已较为普遍使用。中国人使用铜镜的起点,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如果说用水照面,人不得不以俯视的姿态打量自己,铜镜的出现则增添了平视的视角,平等视之,既不贬损,也不夸耀。此外,镜子也被赋予了反省自观、以知得失的寓意,古代仕人借镜子的洁净光明,表达洁身自好、遵守规矩的志向。古代公堂之上,常见一块牌匾,上写“明镜高悬”。为官者当如明镜,判断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惩罚,使良善得到保护。明镜也会蒙尘,这就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寓意为官者要持续砥砺品性。

铺地砖

“道毋饥人”,反映国家对人民的重视。

D15BF020-8930-4E42-A0AE-88B6E9B3A5BC.png

“海内皆臣”砖为西汉时期的宫殿用砖,其文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践此万岁”。秦汉时期,结束了长期战乱,开创了封建大一统时代,既是民心所向、时代所趋,也为后世的中国政治创立了标准范式,深刻影响了2000年来的中国,“海内皆臣”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精炼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汉代社会来说,农业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砖纹“岁登成孰”便是这一观念的具体体现;“道毋饥人”则反映了国家对人民的重视,保障民生,使人民能够达到起码得温饱,也是决定国祚兴衰的重要因素。这些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时中央集权、归农著本、保障民生等治国思想,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字砖之一。(来源:文物陕西)

责任编辑:李竟闻
  • 文物
  • 文化
  • 汉朝
  • 反腐倡廉
  • 汉景帝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