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联合主办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学术研讨暨2023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学术研讨暨2023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会议设报告成果发布和专家主题研讨两个环节,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地方部总监吴晓虹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进峰,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郭国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研究室主任黄征学,北京体育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白宇飞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致辞。
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3)”课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员、报告主编刘彦平和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教授、报告副主编许峰分别进行了成果汇报。报告围绕“城市品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主题及课题组构建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city brand influence index,CBII)、省域品牌影响力指数(PBII)和城市群品牌影响力指数(ABII)展开研究和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员、报告主编刘彦平作成果汇报。
报告提出,游客、市民、投资者和企业等的需求是城市品牌建设的牵引力量,是城市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围绕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投资品牌、宜居品牌和城市品牌传播的持续优化,则是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并进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更重要的是,城市藉此来把握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优化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理论认识,CBII指数从“五位一体”城市品牌结构即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旅游品牌、城市投资品牌、城市宜居品牌和城市品牌传播等5个维度来加以建构,设立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绝大多数三级指标由多个数据合成)。PBII设立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ABII指数设立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通过上述指标体系,报告对内地及港澳特区的288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品牌影响力绩效的评估,同时选取内地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及20个主要城市群进行了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测评。
本年度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CBII)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明显回升,品牌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纳入测评的288个样本城市的CBII指数均值为0.316,较2022年上升了5.69个百分点。
指数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品牌发展表现出十大特征。一是城市文化品牌出现反弹,城市文化韧性初步显现。继2022年度的大幅下跌后,2023年度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同比增长9.6%,取得显著回升,这也是继2021年城市文化品牌强劲上扬以来的第二次回升,表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已初具韧性。
二是旅游品牌强势回归,为疫后城市发展注入活力。2023年度的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指数表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同比增长11.56%,成为本年度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的增长亮点。
三是城市投资品牌略有回落,投资品牌建设有待创新和深化。在连续两年高速增长后,受疫情影响特别是国际局势变乱交织,本年度的城市投资品牌影响力指数小幅回调,同比下降4.59%。然而城市经济基础与投资活力等三级指标均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
四是城市宜居品牌持续优化,首次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柱。2023年城市宜居品牌影响力指数同比增长9.79%,表明我国城市的宜居品牌建设继续稳步推进,民生质量获得大幅改善。其中,民生质量指标同比增长94.8%,疫情后居民对城市宜居的主观感受呈现大幅回升态势。本年度的城市宜居品牌影响力因而首次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撑维度之一。
五是品牌传播继续回升,维持城市品牌核心引擎地位。2023年度城市品牌传播影响力指数同比增长4.53%,继续保持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支撑地位。
六是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创新绩效尚需增强。本年度的城市创新动力指标得分均值为0.167,较2022年明显降低。多数城市的技术创新仍以跟踪、模仿、整合为主要手段,基础研究水平偏弱,“卡脖子”问题频发,研发投入占GDP总量之比和研发人员数量等均落后于较为成熟的创新型国家,相关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也都有待提升。
七是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仍是长期挑战。2023年度各区域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与2022年情况相比,西南地区城市品牌质量有所提升,超越华中地区来到第4阵营。
八是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绿色转型仍任重道远。2023年,288个样本城市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得分均值为0.405,较2022年均值0.442有小幅回落。但是该指标值高于本年度的宜居品牌影响力均值(0.359),表明绿色发展依然是我国城市宜居品牌发展的主要动力。
九是开放发展逆势进取,丝路节点城市品牌首次全面领先。数据显示,丝路节点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设水平质量更高。2023年26个典型节点城市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平均得分为0.518,较288个样本均值高出0.202,指数得分同比提高3.81%。“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仍是我国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是共享发展大步迈进,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仍旧突出。2023年的民生质量指标均值为0.399,远高于2022年的该指标均值(0.205),同时也高于本年度城市宜居品牌影响力指数均值0.359,表明我国的民生质量建设距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期待、距离美丽宜居城市品牌建设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此同时,城乡差距、城市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依旧突出。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问题。
报告还发布了2023年度我国城市品牌发展年度热词。通过网络工具及课题组专家的分析判断,报告精选了6个城市品牌结构维度的30个热词,作为考察2023年度城市品牌建设的创新点和未来的重要突破口,包括AI-ChatGPT、城市IP、地方感、元宇宙-虚拟人、场景运营等总体城市品牌热词,数字文化、数字场景、AI艺术、数字版权、空间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热词,国家公园、特种兵式旅游、城市漫步、沉浸式旅游、下沉式旅游等城市旅游品牌热词,双招双引、产业链招商、营商环境品牌、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城市投资品牌热词,公园城市、城市更新、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城市烟火气等城市宜居品牌热词,以及媒体融合、网红城市、海外传播、模因传播、红色基因等城市品牌传播热词。报告提出,未来导向和民生导向的热词比例大增,表明我国城市品牌的发展正朝着积极的方向拓展和深化。
此外,报告还发布了我国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十大趋势,同时也是对我国城市品牌未来应处理好十大关系的建议。
据悉,“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迄今已连续发布了10次,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列为每年度的“国家智库报告”正式出版,对于推进我国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的专业化进程进而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巩静)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