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开始,江西省宜春市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试点工作的第一批“先行者”,积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从区域试点到全域示范,把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和城市品牌来打造。据悉,该市始终紧盯“争全国一流、创宜春样板”目标,按照“夯实基础、巩固增强、全面提升”工作思路,努力完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多年来积极稳妥推进该项工作。截至目前,宜春市中心城区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市民知晓率达99%以上,参与率、投放准确率保持在93%以上,群众满意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各县(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居民分类意识基本养成,分类投放准确率达80%以上。在2022、2023年住建部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季度考核中,宜春市均居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梯队。
宜春垃圾分类收集亭。
构建高位阶多层级组织体系,变“共识”为“共为”
在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后,宜春市立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26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领导小组。高位阶、跨部门领导小组机构的成立,既完善了顶层设计,又破解了“九龙治水”困局,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力有效推进。
宜春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工作联席会。
在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26个成员单位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比学赶帮,形成了齐抓共管、互为联动的工作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宜春市委、市政府统览全局,协调所辖县市全域推广垃圾分类。时至今日,所有下辖县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区居民小区覆盖率达90%以上。宜丰县“五同步法”、靖安县“三个创新”、樟树市“做示范、勇争先”等地方经验做法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同时各县市聚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工作经验。
构建高素质多功能队伍体系,变“被动”为“主动”
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宜春市、区两级均增设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各区所属街道、社区分别按照“分管领导(党支部书记)+专职管理人员”的“1+5”“1+3”模式配置指导员370名,组建工作队伍;居住小区按每300户、商业街按每100户的比例因地制宜配备督导员2171名,搭建了市、区、街道、社区、督导员五级管理体系。
垃圾分类“七进”宣传活动。
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宜春市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到校园教育,编发幼儿、小学、中学版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地方特色教材15.5万册,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进行宣传教育,开展知识竞赛、手工艺制作、黑板报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达1000余次。
垃圾分类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全社会深度动员和参与。宜春市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在职党员当好“宣传员、示范员、督导员”。目前,中心城区共有34499名党员干部、21630名志愿者、445个公共机构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了示范单位创建和“垃圾分类达人”“垃圾分类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开设培训班、社区大讲堂、主妇课堂、上户指导、桶边指导,提升广大市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目前,中心城区共有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9个、示范单位22个、示范学校12个,另在基层一线指导员、督导员、专职管理人员中评选出垃圾分类先进个人200余名。
宜春市垃圾分类专职管理骨干培训班。
构建高水平多场景推进体系,变“盆景”为“风景”
宜春市通过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标准化体系,以点带面、以线带片,逐步推进全域“三个”覆盖。2018年5月底,宜春市在中心城区试点创建了4个示范片区11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示范线路,到达预期效果后,于12月份推广至29条,并于2019年稳步推进到区域全覆盖。目前,中心城区114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线路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区和公共区域,须全方位无死角向纵深发展。2020年初,宜春市启动了中心城区临街商铺“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模式,通过采取“门前三包”、党建引领、示范商铺、联合执法、上门收运等举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推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集”模式推广到80%以上临街商铺,宜阳新区率先完成临街商铺“区域全覆盖”的既定工作目标。
构建高品质多样式宣教体系,变“少数”为“多数”
垃圾分类是培养公众良好习惯的“全民行动”。为打造具有特色的宣传品牌,宜春市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标识,制作发放了多版本《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市民指导手册》125万册,推出了2首朗朗上口的主题歌曲(市民版、儿童版)、5个主题鲜明的公益宣传片(歌曲版、卡通版)、6个通俗易懂的分类视频(说教版、卡通版、手语版)、4个源自市花“华木莲”的垃圾分类卡通形象,以及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市民、地域特色鲜明的分类宣传标识(LOGO)、宣传标语、卡通人物形象、主题歌曲等经典宣传作品纷纷涌现,让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垃圾分类墙绘活动。
2020年4月,江西省首个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在宜春市经开区正式开馆,展示区与体验区“二合一”模式让广大市民全新感受“垃圾王国”的奇妙世界。该基地2021年被中国环卫协会评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2023年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
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
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的宣传推广,宜春市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分众化培训体系,通过建立“垃圾分类讲师团”和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面定期开设培训班,全面加强骨干宣传队伍素质建设,再以小区大讲堂、主妇课堂、上户指导、桶边指导等多样化方式,对市民宣传引导。市妇联、团市委、市房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妇女同志、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等人群前后开展1373余次“七进”宣传活动,参与人次达17.82万人。
垃圾分类“七进”宣传活动。
构建高效率多品类设施体系,变“混处”为“分处”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前端、中段、终端系统谋划,全链条推进。宜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健全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系统,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建设。2018年至今,宜春中心城区购置运营服务车辆114辆,有力保障了4个示范片区81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示范线路的正常运行;同时以方便群众、宣传发动为出发点,向居民发放了室内分类垃圾桶59.1万个、分类垃圾袋3.59亿个;全市共建成7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所有县市区均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0.52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22年6月,集厨余、大件、园林垃圾等综合处理功能于一体的宜春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行,该项目设计处理能力为餐厨垃圾100吨/天、厨余垃圾200吨/天、大件垃圾和园林垃圾各7吨/天;全市9个县市厨余垃圾处理初步实现了全覆盖(其中4个县市签订共享处理协议)。
构建高标准多维度保障体系,变“片面”为“全面”
立法先行先试,强力保障分类。2019年1月1日,宜春市出台了江西省首部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随后相继出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制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近30部,构建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体系。2023年9月,完成《宜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修正,经省人大批准于12月正式公布实行。中心城区每年为期5个月以上的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年,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在法制轨道下行稳致远。2023年,中心城区开展行政检查5705次、口头教育引导9288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38份,行政处罚1238起,处罚金额13.01万元;县市开展行政检查1237次、口头教育引导2461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68份,行政处罚266起,处罚金额3.69万元。全面提升了宜春市生活垃圾规范化、专业化执法监管水平。
垃圾分类,道阻且长,宜春市将继续遵循“精细化、精准化、精品化”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终端建设,努力做优垃圾分类品牌宣传,深入固化市民群众良好分类习惯,全面巩固提升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稳步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垃圾分类“宜春样板”。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