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江苏省徐州市汉画像石艺术馆举行七夕乞巧节主题节庆活动

2024年08月12日 13:33:13 来源:中国城市网

“我把红线穿过去了,我是第一!”来自河南郑州10岁的小游客李沐宸激动地说道。“恭喜你荣获小巧手称号,这是你的精美手链礼物!”李沐宸迫不及待把手链带到手腕上,得意地向妈妈炫耀。

图片3.png

8月10日上午,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举行了七夕乞巧节主题汉文化宣传活动,包括讲解汉画像石知识、非遗香包制作、趣味穿针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活动吸引了10多位青少年参加,其中还有3位来自南京、郑州的游客。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激发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更好地在徐州市广大青少年中传承发扬两汉文化,由市社科联、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主办,市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市青少年宫、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彭城民间艺术馆(薪火学堂)等单位联合承办了“汉风伴成长 文化润童心”——徐州市青少年汉文化宣传推广行动,通过办讲座、做报告、看展板、参观研学等多种方式让青少年对汉文化有所了解。

图片4.png

据了解,市青少年汉文化宣传推广行动于7月份启动以来已开展5场活动,反响效果都较好。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契机,汉画像石艺术馆与薪火学堂携手组织开展了这次节日主题活动。

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长黄豫民介绍,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汉代时,七夕被赋予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图片5.png

活动现场,来自薪火学堂的周庄老师带领青少年一同了解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以及民间习俗;汉画像石艺术馆教育员准备了汉画像石精品解说,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学堂的非遗传承人、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朱化美教授香包制作工艺与大家一起感受七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不仅学到七夕知识,还自己动手做了代表平安寓意的香包。今天收获真是太大了!”徐州市8岁读三年级的刘彦依谈到七夕活动体验,觉得获益匪浅。(通讯员 周子涵)

责任编辑:尚瑞琳
  • 七夕节
  • 艺术
  • 乞巧
  • 文化
  • 七夕礼物
  • 画像石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