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匠心》中有这样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表达了工匠们不为繁华改变匠心,精益求精、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坚守一生的工作态度。在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就有这样一位“独具匠心”之人,他20年如一日,精于工、匠于“新”、品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匠心和使命。他就是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企业“大工匠”、制丝车间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电气高级工程师赵春元。
精于工者其心必痴
赵春元从电子电气专业毕业后进入郑州卷烟厂从事电气维修工作,各式各样的设备引起了他的求知欲,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舞台、新的起点。他暗下决心,要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干出名堂。由于年轻加上专业对口,他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很快就成长为技术骨干。
2014年初,郑州、新郑两厂合并技改项目正式启动,制丝生产线引入箱式储丝工序,赵春元被任命为箱式储丝的技改负责人。面对新设备、新系统,“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一时间压力倍增。箱式储丝工序是整个新生产线技改的关键,正式开机运行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新责任、新使命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子来!就这样他和箱式储丝“杠”上了……
那段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单位对着操作手册和技术文件理设备、钻原理。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慢慢弄懂了怎么在WCS系统中建立出入库工单、怎么查询AGV小车的实时状态、怎么搜索高架数据库中货位信息……他知道弄懂这些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既然负责这个新工序,不懂原理、不会处理故障怎么能行?于是他一遍遍地翻阅技术手册整理技术要点,还在网上寻找相关视频教程,看完中文看英文,遇到不会的单词他就抱着牛津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本子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注释。
就这样和箱式储丝“杠”了快一年,他把设备逻辑理顺了,原理弄懂了,故障能顺利解决了,就连英文水平也提高了。2014年10月,制造中心正式开机运行,随着烟丝从箱式储丝平稳运向卷包车间,他开心地笑了。
匠于“新”者其技必良
伴随着机器设备深入磨合运行,一些不知名的故障频繁发生,生产保供难度陡然升级。有一段时间,箱式储丝工序翻箱机掉网现象频发,这给生产保供带来巨大挑战。
制丝车间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后,赵春元作为工作室技术大拿“挂帅上阵”,连续三天带着徒弟查原因、找症结,检查交换机、排查通讯线、替换PLC通信模块,依然不见效。他复盘后再一次翻图纸、看状态、找漏洞,终于根据动力线和信号线在同一线槽的布局特点,找到掉网原因:有时动力线在输送电流时会屏蔽信号线传输,从而导致间隙性掉网。于是他把信号线金属穿管阻隔屏蔽后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师傅,还是你厉害啊!”徒弟在一旁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这叫‘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啊’,战胜难题才有成就感啊!”赵春元满意地说道。
有了出色的设备维护能力,在制丝线设备故障频发运行不畅之际,作为车间电气技术员的他临危受命重点解决“疑难杂症”。针对规模线切片机频繁停机的现象,他依托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计的历史故障数据信息,找线索,抓关键,大胆创新,引入可视化控制界面,利用传感器捕捉生产过程中各个点位运行状态,并通过工业以太网实时传输到可视化控制界面,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报警并引导操作工处理,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停机率。
对于解决难题他乐此不疲,对于攻坚克难他更是全力以赴。由他参与实施的《烟丝结构调整设备的研制》项目,增加了设备调整的范围和灵活性,填补了行业烟丝结构调整的空白。
匠心最重要的就是匠“新”,是攻坚克难的新奇更是排难解故的新意。
品于行者其才必德
制丝车间的设备已经运行到了第10个年头,按照设备运行规律,设备劣化倾向开始凸显,同时维修人才培养又到了一个瓶颈期。如何有效遏制住即将到来的“维修风暴”,作为车间技术员的赵春元陷入沉思。
抓住重点“一子落”,激发设备维修“全盘活”。赵春元重点依托于红丽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组织师徒团队,以创新“项目”驱动,解决好人才培养和设备停机率两个难题。他还创新提出“机电结合、轮班巡检、及时排故”的维修巡检模式,真正做到对故障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紧接着,他带领徒弟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查记录、勘现场、捋思路、筛问题,从重点设备的“点”,辐射到各条生产“线”,再到车间的信息“网”。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一套可以实现系统双向同步更新的功能,使制丝设备整体故障率下降0.7个百分点。
他时常告诉年轻人,工作就要有工作的态度,干活就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同样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无数个凌晨他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奔赴车间解决故障难题;郑州洪涝之后本在家里调休的他冒着大雨毅然决然地来到岗位抗洪保供;在疫情期间他第一个报名支援封闭化保供生产……
“维修工不仅是设备的守护者,更是产品质量的‘守护神’。”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次在设备紧急排故处理后,徒弟把维修废料落在了生产现场,他让徒弟去打扫干净,徒弟却不以为然。一向温和的他突然发了脾气:“要是不小心掺到物料里,那就是重大质量问题,你这是往咱维修工脸上抹黑!”说完他便折回仔仔细细地打扫起了现场。“质量”这块招牌,容不得半点马虎,“凡经我手,必须一流”,这也是匠人的底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徒弟们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
赵春元在电气维修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深情坚守,始于初心,臻于至善。做一件事情,不计得失,享受过程,有一种奉献精神,甚慰;做一个行当,胸怀情志,淡然浮华,有一颗质朴匠心,足矣。(李继阳 黄阳广)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