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有这样一支钻探队伍,老中青三代人薪火相传,带着找矿初心和时代责任,长期在野外与钻机相伴,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开辟了充满荣耀和挑战的道路。他们就是山东局一队资源勘查部团队。
老骥伏枥 引领传承之光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钻机要检查到位,大家要按标准干,多操心。”这是项目经理张海每天都要叮嘱的事情。他独创的“三清一总结”晨会制度已在野外施工项目实行了十多年。张海是团队里的“大家长”,关心着每一名职工的生活和情绪,同事们戏称他拥有“读心奇术”。一次晨会上,平日乐于交流的王朔一直没有发言,眼神直愣愣的。晨会结束后,张海再三追问,王朔只好说出实情:“家里老人生病了,我在外地帮不上忙,心里难受。没事,我不会影响工作的。”“不行,带着情绪工作不安全,先回家看老人,我来协调。”事后,张海还专门跟王朔谈话,让他放下心理包袱,安心工作。“公共场合听牢骚,每日晨会听发言,个别聊天听反映”,这些洞察人心的技巧是张海带班的独门秘诀。
“技术大拿”王文忠,精通各种钻探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屡次带领团队攻克新引进钻探设备的学习难关,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一队在顾桥煤矿施工时,首次使用大庆130Ⅱ钻机施工大口径钻孔。面对228吨重的单井套管安装这一巨大挑战,王文忠创造性地采用“漂浮下套管”技术,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岗位,精心调试,最终将垂直误差精准控制在半米之内。“当时没有大口径施工经验,套管吊装时钢丝绳绷紧的声音,现在想起来还头皮发麻。”王文忠回忆说。也正是这次技术突破,为山东局一队在资源勘探领域奠定了大口径钻探的技术基石。此后,在合肥盆地及周缘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中,该队成功完成2503.90米深的大口径钻井任务,刷新了在资源勘探领域的最深钻孔纪录。
中流砥柱 传承奋斗之志
资源勘查部部长刘恒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从2005年初出茅庐的钻探新人,到如今带领团队年创4000万元产值的业界精英,他用20年时间在钻杆与岩层间镌刻下奋斗的痕迹。身为部门负责人,刘恒的时间规划精细入微,晨光初现时巡检设备,白天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夜深人静时研讨投标方案,他的身影无处不在。他推行“项目复盘制”,要求每个工程结束后必须形成万字技术总结,如今,这些沉甸甸的文档已塞满了三个档案柜,成为团队新人们不可或缺的“实战指南”。
郭洪良和戚钢是团队里的“定向专家”。在2021年1月栖霞笏山金矿救援中,资源勘查部团队科学制定钻探预案,精准分析地层情况。郭洪良、戚钢凭借精湛的无线随钻定向技术,带领救援人员顺利完成井深554米的6号孔钻探工作,准确无误地达到了原定靶点正上方。该孔是现场唯一垂直到达靶位的钻孔,并留有18米未贯通,作为救生备用孔提供救援帮助。
“特别能吃苦”是这支团队野外施工的生动写照。2024年春节前夕,在河南大磨岭项目现场,一根断裂的钻杆卡在了地下780米处。技术骨干付江超挺身而出,带领团队巧妙设计出“双钩倒扣”工艺,并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中连续奋战了整整48个小时。就在钻杆被打捞上来的那一刻,一束阳光恰好照射在他那结满冰碴的安全帽上,仿佛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在施工淮北某项目时,由于快速掘进,春节期间要对直疏孔进行水泥封闭,王朔和赵雨大年初三就返回了项目部,投身于紧急的直疏孔封闭工作中。就在他们忙碌地卸钻具时,水泥浆猛然喷涌而出,瞬间给他们包裹上一层厚厚的“冰铠甲”,两人的手冻得握不住扳手,硬是用牙咬开密封胶带……最终封孔任务提前12小时完成,保住了价值百万元的勘探成果。
青春激昂 续写地质新篇
近年来,资源勘查部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出新的活力,副部长童召军就是一名90后青年。一次钻机搬家过程中遭遇连日暴雨,场地积水如泽。为了尽快推进开钻工作,童召军带领队伍毫不犹豫地踏入齐膝深的泥水中,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沉重的地面管线,总计超过300公斤。“这种时候,我们就得当顶梁柱!”童召军说。搬运途中,他的防水服破损,泥水迅速浸湿裤腿。历经4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们完成了任务。童召军返回宿舍脱下湿透的鞋袜时,才发现双脚因长时间浸泡已经肿胀。
经过一个个大项目的历练,团队中一批年轻技术员逐步成长为队里的核心骨干。2022年,瓦斯采动井项目遇到了套管结构异常的难题。新入职的栾宝琨和张里强勇于尝试新方法,成功优化了套管伸缩节装置,不仅有效避免了断管事故的发生,还显著延长了采动区地面瓦斯抽采井的运行时间,确保了瓦斯开采的稳定出气量。
团队中最年轻的机长韩海亮是王文忠最喜爱的徒弟。一次岩芯钻探过程中,钻机施工至400余米时,发生了孔内坍塌事故,采用泥浆改进、孔内捞渣等常规方法都无法正常开展钻进取芯作业。韩海亮运用先进的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犹如进行精密的地下“血管支架手术”,巧妙地将波纹管植入事故孔段进行膨胀隔离,确保了后续施工的安全,直至圆满完钻。韩海亮平时喜欢发明创造,带头研发的一系列适用于钻机生产一线的小发明,大大提高了钻探效率和安全性。
在这支地质钻探队伍中,“师带徒”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老一辈地质人以身作则,不仅无私传授技术与经验,更传递着对地质事业的深厚热爱与坚定执着,激励着新一代地质人不断前行,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姜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