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岭南美术馆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艺术盛会——“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这场展览不仅汇集了刘彦湖、陈忠康、杨涛、陈海良等14位当代书法名家的228件作品,更以“帖学”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城市、个体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当观众步入展厅,目光所及是篆隶楷行草的笔墨流转,耳畔回响的是千年帖学的当代思辨。而在这盛会的背后,展览的落地城市——东莞,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姿态,向外界传递着一个大湾区制造业重镇向“文化强市”先进智造之城挺进的雄心与探索。
传统帖学的当代表达:从笔墨到情感精神的流淌
展览的核心命题是“帖学的赓续”,但14位书家的作品却远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刘彦湖的楷书作品以方正宏阔的结体为基调,融合篆法的古雅与楷法的精严,兼具金石气韵与现代视觉张力。其行草书则灵动飘逸,线条瘦硬中见隶意,笔势轻疾而不失节奏,形成自由与理性交织的文人雅逸风貌。
杨涛尤擅草书,取法晋唐,融宋人意韵,狂草作品恣肆豪迈而不失法度,线条遒劲洒脱,章法注重黑白均衡与情感节奏,形成“杨氏狂草”的独特风貌。杨涛认为,碑与帖的审美本质是“质与妍”的互补,而非对立;而学者薛龙春则大胆提出“援帖入碑”的创新思路,试图在刀刻的刚硬与笔墨的柔韧之间寻找新平衡。
陈忠康的创作更显文人意趣。他的行草作品深得魏晋风骨,却在笔锋转折处透出明清书家的浑厚气韵。这种对传统的“深度开采”,让观众看到帖学并非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一条流动的江河。展览中更引人深思的是“书如其人”理念的现实践行。颜奕端取法谢无量的禅意书风,淡墨枯笔间尽显超然物外的文人风骨;李双阳则以疾风骤雨般的行草笔法,在纸面上留下力量与节奏的强烈印记。正如文艺评论家胡磊所言:“书法是艺术家的情感镜像和精神自传。”当观众凝视这些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14位书家个人修为与时代思考的投射,是情感与精神的流淌。
何以东莞:文化强市的破题之笔与双向奔赴
“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落地东莞,看似意料之外,却在城市文化强市构建的逻辑之中。开幕式上,东莞市委常委武一婷的致辞道出了深层考量:“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文化产业升级号召,大力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持续发力推动高质量文化艺术活动在莞举办,为东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鲜活动力,助力东莞在文化建设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一向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近年来持续加码文化建设,从“博物馆之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从“中国·东莞音乐剧节”到“岭南美术双年展”,这座城市正在用文化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教授坦言,选择东莞正是因为其“既传统又先锋”的城市气质,这里既有岭南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改革开放沉淀的包容胸怀,恰如帖学在当代需要的传承与突破空间。
展览期间,千余人拥趸参与的开幕式与高端学术研讨会,将东莞赫然推向全国书法界的聚光灯下。这种文化事件的聚合效应,正是东莞打造湾区人文名城的关键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展览特别设置了书写过程影像展区,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传播途径目睹书法家运笔创作的生成过程与细微动态。这种创新策展思路,既是对学者郭世娴“展示创作过程”建议的响应,也暗合东莞作为科技创新之城的特质:用技术手段解构传统艺术,让古老书法与当代观众产生更直接的共鸣与共情。
学术争鸣:技术革命下当代书法的二律背反命运
在展览研讨会上,碑帖融合、技术冲击、全球化语境等议题的讨论,勾勒出当代书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高清字帖资源,既为学习提供便利,也制造了新的认知陷阱。书法家施立刚以自身经历举例:“二十年前我们对着模糊的印刷本揣摩笔法,现在面对超清放大数十倍的电子帖,反而容易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这种技术革命的双刃剑效应,在青年书家群体中尤为明显。龙友作为参展者中最年轻的一位,直言数字技术让他“既兴奋又焦虑”,兴奋于可以触及古人难以想象的丰富资料,焦虑于如何在信息爆炸中保持独立的艺术判断。
而考古新材料的涌现,则为书法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王客在发言中重点提到近年出土的简牍帛书:“这些墨迹真实记录了秦汉时期的书写状态,比碑刻更贴近古人运笔的真相。”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等文物研究深入,当代书家得以跳出“二王”框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寻找灵感。但学者陈志平也发出警示:过度依赖新材料可能导致“为变而变”,忽视书法作为精神载体的本质。这种争论恰恰印证了书法在当下的生命力:它既需要坚守“书以载道”的传统内核,又必须回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形式挑战。
城市与艺术共生:东莞实践样本的启示
本次展览带给东莞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关于城市发展路径的深刻启示。过去四十年,东莞以制造业崛起闻名,而今它试图证明:流水线上的精密零件与宣纸上的笔墨丹青,可以共同构成城市叙事的文化语汇和基因符码。这种转型行动的背后,是东莞对“文化软实力”的重新认知与构建。正如参展书家刘彦湖所言:“书法是最中国的艺术,但它的当代化需要开放的城市胸怀。”而东莞的实践选择,恰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融合提供了个案试验场。
展览期间,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多位企业界代表出现在开幕式现场。这些平日与机器、订单打交道的实业家,此刻专注地观摩书法作品,与学者共同探讨笔墨意蕴。这种跨界互动,或许正是东莞文化战略的初衷所在——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融入城市血脉肌理。而岭南美术馆门前排起的浩浩长队也足以证明,当一座城市真正亲近厚待文化时,市民会用脚步丈量投出自己的信任票。
“赓续与回响”主题展览犹如时空之镜,既照见中国书法的当代性困惑与突破,也映射出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抱负与自觉。当刘彦湖、杨涛、陈忠康等名家作品在岭南美术馆对话,当学术争鸣与市民热议在岭南画院交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领域的追求探索,更是一座工业城市向文明高地的悄然转身。这种转变摈弃宏大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化实践厚积薄发集腋成裘。或许正如策展团队所期许的那样:期待展览能成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崭新注脚,诠释随着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中国人对精神丰富与追寻从未停歇,而城市,正成为这种追寻最有力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毕中林)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