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河南省漯河市:春时承雁归,苗衔“金叶”来

2025年04月09日 16:52:21 来源:中国城市网

沙澧河畔,北归的雁群掠过碧波,在漯河湿地留下声声啼鸣。这片土地,既是大雁迁徙的驿站,也是乡村振兴的热土。河南省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以“雁阵生态”为灵感,将雏雁归巢的温情、群雁齐飞的协作与头雁领航的担当融入助农实践,让返乡农户的足迹与烟田的绿浪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雏雁归巢:乡土沃野育新羽

“过去在外打工,总觉着家乡留不住人。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谁还愿意在外漂泊?”在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的烟农课堂里,返乡青年刘联帅的感慨道出许多“归雁”的心声。针对返乡农户“有热情缺技术”的困境,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创新“老雁带雏雁”模式,组建“金叶学堂”,邀请经验丰富的种烟能手担任“乡土导师”,从整地起垄到烘烤分级,“手把手”传授传统技艺。

为了让“雏雁”安心扎根,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准备相关生产扶持政策,制作种烟技术手册,配合烟农协调烟田土地流转,烟技员“全天候”服务,让返乡农户体贴无忧。“在外打工10年,不如回乡种烟3年!”在裴城镇育苗工场,返乡妇女苏秋玲记录“天气日记”,学习防倒春寒、防急雨的知识,将土地脾性融入生产实践里。在系统掌握井窖移栽技术后,苏秋玲承包200亩土地。借助烟叶合作社提供的种苗、农机、销售“一条龙”服务,当年实现净利润3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赋闲村民20余人次就业。

5571C875-662B-4CCA-967E-2492B57E7439.jpeg图为苏秋玲雇佣周边村民种烟。张锋摄

群雁齐飞:产业链上共展翅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飞得远。”在漯河市老窝镇粮烟轮作基地,合作社社长于要停指着连片的烟田说道。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借鉴大雁“人字阵”的协作智慧,以“烟+N”模式串联产业链:烟叶采收后接茬油菜,废弃烤房变身香菇烘干车间,形成“一田多收、废料生金”的循环农业。据统计,漯河市郾城区产区小麦、油菜轮作面积累计2000余亩,实现产区100%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三年前提高0.32%,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3.6%。

E1BC9DC9-869F-4C11-AE2D-284AA5922C94.jpeg大雁北归。

通过实地绘制烟田流转地图,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为农户制定个性化轮作方案。通过“粮烟复合种植”“烟-薯间作”等模式,昔日的“单一种植洼地”正蜕变为“立体效益高地”。老窝镇去年试点“烟叶+红薯”间作,红薯田亩均增收200余元,烟叶品质提升带动均价上涨10.7%,亩产值突破8000余元,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15%。

头雁领航:匠心深耕暖乡情

头雁振翅,群雁随行。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将党建引领融入产业血脉,党员志愿者化身“田间先锋”。烟技员通过微信、电话开展线上指导;党员志愿先锋队实地解决移栽难题,确保烟田施肥、起垄标准不延误。在去年源汇区问十镇,党员突击队冒雨抢挖排水沟,协调保险公司理赔,最大限度减轻烟农涝灾损失,用行动诠释“雪中送炭”的担当。

5AC5B112-197B-47E4-A81C-5160416B0FBB.jpeg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帮扶活动。石江泽摄

在党建引领的浓厚氛围中,专业技术力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技术人员王峰带领团队扎根一线,为普及新型种植技术,辗转奔赴300余公里,“手把手”教烟农掌握“井窖式移栽”“湿润育苗”等核心技能,将复杂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通过微信群“每周一推”,覆盖全区200余户烟农。从晨曦初露到星斗满天,技术团队的足迹遍布产区每个角落,这支“红色服务队”,正用专业与坚守,换来乡村的温情。

在春耕的号角声中,雁阵掠过新绿的烟垄,衔来科技助农的春风。当返乡者的汗水浇灌沃野,当井窖中的嫩苗破土成荫,这片中原热土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李俊俊)

责任编辑:尚瑞琳
  • 金叶
  • 三农
  • 农业
  • 农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