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南桥村,一间小店静静伫立在路口,门头“知音同行便民”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零售户彭俭用几年的坚守,慢慢将一家传统杂货铺蜕变为集购物、快递、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枢纽。
从零起步,小店扎根山乡
2019年,彭俭在南桥村口租下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彼时,周边居民多以务农为生,生活物资采购需辗转至镇上。彭俭的店铺虽小,却摆满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成了街坊邻里的“应急站”。
“最初连货架都是自己钉的木头架子,进货全靠一辆二手三轮车,来回一趟得蹬两小时。”彭俭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彭俭却坚持“薄利多销、童叟无欺”,甚至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货上门。渐渐的,“找小彭”成了镇上居民的口头禅。
图为彭俭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米和油上门。
随着镇上连接南桥村的主干道修通,人流量日渐增多,彭俭抓住机遇,将店铺面积扩大到80平方米,并新增了土特产专区。“搬迁那天,乡亲们帮我抬货架、摆商品,还有人送来自家腌的腊肉当贺礼。”彭俭感慨道,“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小店做成大伙儿的‘家’。”
每逢端午、重阳,他会在店门口摆上免费茶水,组织包粽子、做糍粑活动;寒冬腊月,还为环卫工人提供热水和歇脚处。小店逐渐成为南桥村的“温情地标”。
转型升级,搭上时代快车
近年来,传统零售模式面临挑战,彭俭一度为客流下滑发愁。转机出现在去年烟草公司组织的一次培训会上,客户经理向他推荐了“知音便民”项目。统一的绿色店招、智能收银系统、线上订货平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销售数据,彭俭忽然想起当年在账本上记下的第一笔赊账,当即决定加盟。
改造后的店铺焕然一新:货架分区清晰,生鲜区、日用品区、土特产展台井然有序;门口增设了快递收发点和社区团购自提柜。“以前年轻人总说我这儿东西不全,现在连网红零食都能买到!”彭俭笑道。今年,他还联合镇邮政所创办“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引入电商代购、快递进村服务。
图为彭俭在店内增设的“消费体验区”。
村里老人想买家电不会操作手机,他便耐心指导;游客寄送特产找不到包装盒,他免费提供。“这儿取快递不收钱,还能代缴水电费,真是省心!”村民刘阿姨竖起大拇指。
展望未来,做社区的“守护者”
“小彭慢慢变成老彭了。”彭俭经常自嘲。几年来,店铺档位从8档升至28档,但他始终不忘初衷。
“疫情期间街道封闭,店里囤的米面油差点断供,是政府部门帮忙协调了运输车。”他动情地说,“街坊们也没让我孤军奋战,有人悄悄把自家种的菜放在店门口。”
那段时间,彭俭每天开着面包车,为隔离家庭配送物资。“老彭的车灯一亮,大伙儿心里就踏实了。”居民陈先生感慨道。
谈及未来,彭俭计划引入社区养老代餐服务,并与附近景区合作售卖文创产品。“小店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大家的信任。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他目光坚定。
如今,“知音同行便民”的灯光依旧每晚亮起,映照着山乡的炊烟与星光。这盏灯,照亮了游客的归途,温暖了邻里的日常,更点亮了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份坚守与希望。(图/文:桂真华、黄火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