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陕西省铜川市:“老少结对”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5年04月11日 18:53:42

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关工委从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立足自身工作实际,主动担当作为,按照关于“实施‘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关爱下一代工程”的部署安排,积极探索开展“老少结对”试点工作,聚焦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单亲和困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发挥全市“五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关工委牵线搭桥、全力推动,各级各有关单位密切协作,促成“老”的特长与“少”的需求有效对接,着力为困境青少年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阳光生活、健康成长。

强化设计,系统谋划。市关工委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通过召开主任会议研究、联席会议讨论、各方面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等,认真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老少结对”工作的指导思想、思路主题、工作原则、推进步骤、任务要求等,确定试点工作的方法路径,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进而在面上推广,形成“老少结对”的铜川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社区、村等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把“老少结对”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一体谋划推进,指导试点单位关工委认真制定方案、扎实做好工作。坚持立足关工委自身职能,加强宣传动员,注重上下联动,突出自愿自觉,强化资源调配,促成有效结对,确保试点成效。坚持市关工委直接指导推动试点工作,帮助基层关工委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机制、经费、人力等难点堵点,指导解决不会做、做不好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以社区为单位,打造“老少结对”示范点7个。

图片2.png

建立清单,有效结对。加强供需适配,促成有效结对,是试点成功的关键。试点社区关工委通过开展“敲门行动”,沟通对接辖区学校,走访“五老”等,建立供给、需求、任务“三张清单”。建立供给清单。坚持应纳尽纳,遵循个人意见,充分征询“五老”建议,全面摸清在社区生活以及在社会各界的“五老”存量、年龄、工作经历、身体状况、个人特长、帮扶半径、结对意愿等。建立“五老”供给清单。准确掌握“五老”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其确定结对帮扶对象。建立需求清单。通过深入学校与小区摸底、老师和社工提供信息、家长反映情况、与孩子对话接触等,全面掌握试点社区需要帮扶的青少年底数,并综合各方面情况,形成帮扶青少年需求清单,实现与“五老”供给的精准匹配。建立任务清单。通过社区、“五老”、家庭三方会商,就近就便促成老少结对,围绕心理疏导、学习帮扶、生活帮助等。建立“老少结对”任务清单。明确结对的要求、方法、措施、目标等,努力做到结一对、成一对。目前,7个试点社区共摸排“五老”45人、需重点帮扶青少年50人,已促成有效结对50对(个别“五老”帮扶1人以上);全市共摸排“五老”154人、需重点帮扶青少年168人,已促成有效结对168对(个别“五老”帮扶1人以上)。

台账管理,扎实推进。按照情况要清、工作要实、动态管理、避免走形式的要求,规范“老少结对”管理,以“三本”台账促进试点工作细实有力。市、区县两级关工委建立名册台账。发挥关工委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优势,依托组织、宣传、工会、老干、教育等市、区县部门单位,全面了解市、区县两级“五老”底数,根据工作需要,实行辖区内“五老”资源的自由调配,满足试点社区“五老”供给,实现供需匹配最优化。市、区县关工委联合工青妇、教育、卫健等单位对照帮扶对象标准,加强会商研判,确定区域内需帮扶青少年名册。市、区县两级关工委按照供需适配、便利便捷的原则,对试点社区“老少结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帮扶工作精准有效。试点社区建立工作档案台账。社区关工委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形式,定期了解结对“五老”所做的工作、家庭的感受和孩子的愿望,帮扶青少年的思想、情绪、行为变化等,建立工作档案,市、区县关工委及时掌握情况,动态进行调整。建立“五老”帮扶日志台账。市关工委为结对“五老”统一配发“润苗”笔记本,由“五老”个性化做好帮扶记录,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帮扶措施,推进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契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有20名青少年在结对的“五老”帮扶下逐渐走出困境,其他青少年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改善。

图片3.png

加强保障,完善机制。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积极推进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督促社区(村)及所在街道(乡镇)成立关工委,由社区(村)党组织书记、街道(乡镇)有关领导担任关工委主任,配备兼职工作人员,实体化运作,确保试点工作有人管、具体任务有人干。加强鼓励激励,对区县第一家成立关工委的街道(乡镇)由市关工委给予1万元经费补贴,对每个试点社区(村)关工委给予5000元经费补贴。目前,全市已有11个街道、8个乡镇、22个社区成立关工委。加强体系建设,变“单打一”为“多打一”。借助借力各方面资源,为“老少结对”提供政策、平台支持,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合力。依托关工委联席会议,加强区县、部门联系协作、政策梳理、平台搭建和力量调配,做到工作底数清、措施实、力度大。抓实阵地建设,发挥“五老”个人特长,支持“五老”在社区建立工作室、设立小课堂,为“五老”作用发挥提供更大空间。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壮大爱心联盟企业队伍,为“老少结对”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推动试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目前,全市共设立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16个、“五老”关爱工作室8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站)2个,“润苗”工作室2个,授予20家企业“爱心联盟企业”称号。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作常态长效。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市、区县关工委牵头,与相关单位加强经常性的工作沟通,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会议研究,着力解决“老少结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建立“老少结对”+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根据需要为“老少结对”组合配备1名青年志愿者,为“五老”提供协调联系、交通保障、日志记录等工作服务。建立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在试点阶段,市委办公室牵头、市关工委参与,深入试点单位蹲点调研,坚持督帮结合,督促各级重视支持,帮助理思路、解难题。目前,已对试点社区进行一轮全覆盖调研督查。(来源:文明铜川/铜川日报)

责任编辑:王祥宇
  • 青少年教育
  • 结对帮扶
  • 关工委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