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展现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提升文管所、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简称宜君文博)LOGO设计方案。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主办单位
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
二、征集对象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个人、团体、机构均可参加。
三、设计要求
1.主题鲜明:
LOGO设计应充分体现宜君县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能够准确反映文管所、博物馆的定位和理念。
2.视觉表现:
创意独特,简洁大方。设计应具有独特的创意,构思精巧,图案简洁,美观大方,色彩搭配和谐,整体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强,易于识别和记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LOGO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延展性,便于在各种载体和环境中制作应用,如网站、宣传品、文创产品等,确保在小尺寸(如名片,文创产品)和大场景(如建筑墙面,宣传网站,活动海报)中均能清晰辨识。
3.应用兼容性:
提供LOGO标准图形、标准色及反白版本。
需适配线上线下场景,包括文件印刷,数字媒体,活动物料等。
四、投稿要求
1.提交宜君概况JPG格式(分辨率≥300dpi)及矢量源文件(AI/CDR/PSD),作品文件夹打包为RAR或ZIP压缩包格式以电子邮件形式投稿,发送至2674153426@qq.com。
2.需附300字内设计说明(Word文档),阐释创意、寓意及色彩逻辑。
邮件命名格式:“宜君文博Logo征集+作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邮件主题同命名。
3、所有应征原始稿件均应注明作者真实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五、征集活动时间
自征集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截止(发送电子邮件投稿日期以发送日期为准)。
六、相关说明
1.征集结束后,我所(馆)将组织专家对所有投稿作品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宜君县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2.本次征集活动截稿后,将邀请有关专家对作品进行评选,并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并颁发证书。对入围和采用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作者相应稿酬。
3.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应用于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的各类宣传推广活动中。
七、特别说明
1.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且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否则一切后果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入选作品如有涉及著作权、版权、名誉权等纠纷,与作品征集方无关,均由作者本人负责。
2.所有投稿作品恕不退还,请投稿者自留底稿。
3.作品一经采用,获奖作品的著作权、使用权等相关权利归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所有,主办方拥有作品修改、组合和应用权、永久使用权,有权在主办方其他宣传中合理使用,并有权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商标注册。
4.本次征集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宜君县文管所、宜君县博物馆所有,凡获奖者均视为认可本说明内容。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附:宜君概况和宜君县博物馆及境内文物概况;
宜君县博物馆
2025年4月15日
宜君概况
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属革命老区,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综合服务中心、117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约7.2万人。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43%。
历史文化厚重。北魏始置宜君县,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有“中国避暑城”之美誉,是仰韶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战国魏长城、玄奘手植娑罗树、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鬼谷子等名胜古迹,其中战国魏长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和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享誉海内外,被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入选2023-2025年“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
区位优势明显。南距省会城市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包茂高速、延西高速纵贯全境,210国道、西延高铁(2025年底通车)穿县城而过,被誉为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地处子午岭山系东麓,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川梁峁塬沟谷并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三年年均降水量772.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9%,平均海拔1395米,夏季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55.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综合指数多年位居关中63个区县之首,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叶“绿肺”,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
矿藏资源丰富。境内目前探明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近10种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储量4380万吨,油页岩全矿区均为D级储量,保有储量46000万吨,矿权内石油资源量9034.89万吨,天然气资源量621.29亿方。石灰石、铁、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石等矿产资源亦有相当规模储量。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592万立方米,境内有福地、西河等水库10座,五里镇河、清河、雷塬河等大小河流13条,均属黄河流域。
农业特色鲜明。全县耕地面积64.87万亩,基本农田52万亩,是全省26个农产品主产县之一。县域农业产业主要以玉米、苹果、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生猪、肉兔、肉羊、肉牛养殖产业为主。宜君核桃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获陕西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宜君党参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宜君苹果、玉米糁、香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宜君玉米绿色高效提单产“百亩示范田”单产达1036.15公斤/亩,创我省旱地春玉米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最高记录。宜君苹果入选《品味乡土中国“土特产”图鉴2024》。宜君核桃在全省2024年“中国品牌日”主题活动中获评“点赞2023年我最喜爱的陕西品牌”。
工业基础较好。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医药制剂、风光水电、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每年162万吨煤炭、6.9万吨原油、900千升白酒和54吨医药制剂等工业产能。全国三大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之一的宜君天兴、峡光光伏发电项目和华能宜君苍坊坪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县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776兆瓦,年发电量9.7亿度。
文旅亮点纷呈。县域内有龙山公园、福地湖、哭泉旱作梯田、动漫花溪谷、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彭祖药谷等精品景区,形成了“一龙头、四片区、多亮点串联”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个。2021年荣获首批“陕西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继2019年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后,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被省文旅厅确定为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域督察激励县,福地湖景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荣获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大美宜君 康养名城”之旅线路成功入选2023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药谷奇遇记”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商业价值文旅IP。“彭祖药谷”入选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名单。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建成了宜君县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先后实施了高德地图、蚂蚁金融、蚂蚁科技、天蓝计划、大模型、无人驾驶、辅助医疗等人工智能标注项目,完成35.8万余项标注任务,年产值3500余万元,成为蚂蚁公益在西北地区县级业务量最大的人工智能标注基地,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陕西省首家县域“人工智能训练师”认定机构资质。建成全国第一个县级“菜鸟乡村农产品上行中心和共配中心综合体”、全国首家以玉米监测为主的“大山雀”信息平台和阿里云数字智慧果园项目。现有电商服务站点90个,培育电商企业200余家,年销售总额2.3亿元以上。宜君县被确定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成功入选“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
民生保障有力。大力推进就业大众化、教育均衡化、文化普惠化、医疗便民化、保障兜底化。县域内有幼儿园15所、中小学18所、高中1所,在校学生7700余名,教师1000余名。拥有二级甲等医院2家,医护人员240余名。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省唯一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的区县。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健康促进县、省级“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县、省级“平安县”、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县、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县城建设先进县、省级首批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县、省级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宜君县博物馆及境内文物概况
宜君县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古县城龟山之巅,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先后被评选为西北大学研学基地、市级研学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成立于2009年,占地面积11302平方米,由庆云阁、九龙壁、嫘祖故事长廊、宜君赋、重修九龙壁记、石刻展示长廊组成。馆藏文物532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83件,一般文物426件)。展陈面积790平方米,由文明发轫、长城风云、首善之区、宜居之所四个陈列单元构成,展出珍贵文物206件。馆藏文物特色鲜明,尤以汉代的铜器、西魏福地石窟、清代杨素蕴的玉器最具代表性。
千年古县宜君,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存丰厚。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采猎牧耕、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早期文明。历史上商周时期的鬼方和猃狁,同属黄帝文化圈。秦汉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及宋时的金和夏都对峙于这里。在民族矛盾缓和的年代,这里又成为南北方各民族经贸交流的集散地。宜君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区,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宋代,这里形成了浓厚的礼佛活动氛围,佛教造像和石窟星罗棋布,成为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宜君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9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一般文物点274处。宜君县境内分布着从南北朝至宋代多个历史时期的石窟,有13处摩崖造像石窟被统一命名为宜君石窟群,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窟造型各异、体态丰富、形象秀美,为研究我国佛教、道教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战国魏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较早的长城之一。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受敌。为了抵御秦、赵、韩等国的进攻,魏国开始修筑长城以巩固河西边防。宜君县是关中平原通往陕北高原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显著。魏长城的修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依山势而建,蜿蜒起伏,宛如一条横卧在山脊之上的巨龙,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是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位于县城北部彭镇境内,分布在210国道沿线的山梁与残垣之上,依山就势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军事防御屏障及攻守兼备的军事要塞。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将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作为中国早期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留存2993.5米,整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由6段城墙遗址、10处烽火台遗址和1处城址组成,由10厘米厚夯土层堆砌而成。(来源:宜君县博物馆)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