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斌的办公室,在这栋处于万重青山、莽莽林海之中的办公楼二楼: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书籍,墙上挂着为群众办实事的作战图、工作目标落实情况、项目实施进度表,一张“为群众办实事”的标语隔出简易的小卧室。一角的烤火炉上布满了灰尘,似有好几日没打扫了。
“我急得很!忙得很!”谭斌从书堆里抬起头来,面前摊开的驻村笔记上,是他刚刚写下的工作重点:册亨县弼佑镇至秧佑(秧项)村20公里通村主大道项目需要尽快落地实施。旁边一堆资料的最上面,放着75位村民为挽留他而联名写下的《请愿书》复印件,75枚指印鲜红夺目。
这是4月19日的午后,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杨通宇、侬吉维、杨长飞等几位村民匆匆涌入这间简易的办公室,打探谭斌能否继续驻村的消息。
“谭书记,你向组织上反映了没有,能不能留下来?”
“谭书记,我养的蚕都要出丝了,你不看着我带大家一起致富再走吗?”
“是啊,谭书记,你看我们的布依戏还要推广出去呢!”
……
“要服从组织安排。但是我尽力向组织表达留下继续为大家服务的决心。”谭斌眼眶有些湿润,旁边的《请愿书》上,村民们记着他驻村两年来与大家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数百次与留守老人促膝谈心、办实事解难题;争取支持更换了17公里的饮用水管;新建秧佑戏台和议事亭,“零彩礼”列为黔西南州移风易俗新风尚典型;推动光伏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实施13个长短结合项目,带动27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鼓励群众种植油茶和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林下种植艾纳香中草药、发展种桑养蚕;争取约4000万元通村大道纳入省交通厅盘子……
“秧佑很需要谭书记!”村支书班定生说,谭斌驻村这两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增长到35.6万元,油茶产值突破4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他是群众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秧佑村艾纳香种植基地
在群众眼里,谭斌是一门心思办实事的“服务员”——
2023年5月,从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动请缨到秧佑驻村后,他发现秧佑虽顶着“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却因地处边远、交通闭塞、产业单一,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们守着千亩低产油茶林,增收困难。
“缺水,缺技术。”他决心要啃下阻碍群众增收的这块硬骨头。秧佑村有17座蓄水池,但年久失修,雨季漏水、旱季见底。他带着村干部跑遍省州两级水利、农业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修改用水管道11公里,提质扩容、新建水池21座。施工期间,他每天清晨6点就蹲在工地上,举着设计图与施工队较真,裤腿沾满泥浆,盯着工人浇筑混凝土、追进度,硬生生把新建水池工期缩短了20天。2023年11月,175户村民拧开灌溉用水龙头,秧佑村迎来山水欢颜。
谭斌(右一)与群众一起在田间修建蓄水池抗旱
为解决油茶低产问题,他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办起“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老树嫁接+科学管护”技术,并筹划油茶产品“出山达海”。如今,秧佑油茶林从800亩扩展到1.8万亩,亩产翻了三倍。
推进光伏等项目落地后,他又动员杨通宇等一批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养蚕、艾纳香和桉树种植,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41万余元。
谭斌(右五)在光伏项目施工现场走访
在老百姓眼里,谭斌是移风易俗的“破冰人”——
秧佑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100多年前,村里就以碑刻的形式订立了村规民约“八不准”,村民们自觉遵守,代代传承,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治理典型。但传统婚俗却存在“高价彩礼”现象,一场婚礼花费高达20万元,不少家庭为此负债。
他连夜召集寨老开会,顶着阻力推行“零彩礼”改革。面对村民拍桌质问,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省下的彩礼钱,够建两间新房!
群众开了窍,认了理,《秧佑村厉行节约办理红白喜事有关规定》出台并纳入《村规民约》,村组干部、党员及在外工作的秧佑籍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布依戏传承人杨长飞还将“零彩礼”故事编成戏剧,在修缮一新的古戏台上连续演出。村民农树芳的婚礼成为“零彩礼”样板:没有聘金、只有礼节,省下的钱用来谋发展。
秧佑村新建的布依戏台
“零彩礼”纳入村规民约实施以来,全村婚丧活动平均支出从7万元降至3.5万元,累计为村民节约资金逾150万元,这些资金正陆续转化为群众发展产业和子女教育的“启动金”“储备金”。
今年3月底,村民们得知谭斌驻村时间将满,自发组织派遣各组代表75名前来挽留,同时通过签署联名信的方式,向上级部门发出《请愿书》,恳切表达希望他能留下来的愿望。
干部真正“沉下去”,民心才会“热起来”。谭斌说,他也想留下来等到公路项目启动的那一天,“为自己在秧佑村的民生答卷,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