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孔畈村的青石板路上已传来悠扬的戏腔。宜城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心手襄依”志愿者们踏着露珠走进村落,木格窗棂间漏下的晨光里,鬓角簪花的艺人轻甩水袖,将两百余年的花鼓戏韵娓娓道来。一曲《流水面貌更加新》的唱段,在村民与志愿者共筑的戏台上流转,化作乡村振兴的动人诗行。
非遗新韵:老戏台唱响新乡音
“从前老戏台塌了半角,大伙儿都以为这调子要绝了。”老艺人摩挲着泛黄的戏本,眼角泛着泪光。自宜城市局(营销部)协助零售户魏华打造“孔畈村知音便民终端”,花鼓戏便有了新舞台——村口的便民店里,货架间藏着袖珍戏台;每月“非遗赶集日”,十里八乡的乡亲循着鼓点声聚拢。志愿者们将传统戏文编成普法快板,让非遗巡演与山货展销相映成趣。戏台边的扫码牌上,既能选购山野干货,又能听见魏老板用花鼓调唱的“防诈小曲”。
去年秋收,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戏台”让老戏迷们红了眼眶:金黄的稻田为幕布,草垛作看台,艺人们踩着稻浪唱响《五谷丰登》。台下,志愿者支起“非遗助农”摊位,村民自制的竹编、土蜂蜜被贴上花鼓戏元素的标签,随着游客的脚步走向城市。而今,孔畈村的花鼓戏巡演已走出乡镇,成为当地文旅名片。魏老板的店铺月均增收三成,他笑着感慨:“老戏救活了村子,村子也养活了老戏。”
图为宜城市局(营销部)“心手襄依”志愿者们与花鼓戏演员学习花鼓戏现场 杨硕摄
法治清泉:梧桐树下润童心
校园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与普法课堂的童声交织成歌。“心手襄依”志愿者们将普法知识带进校园,将生硬的法条化作跃动的故事。操场上,中学生们围着《民法典》漫画展板争论不休;教室里,小学生举着自制的“维权盾牌”,模拟“智斗不良商家”。当普法短片中那个买到劣质文具的小男孩,挥舞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功维权时,满堂欢呼如春潮涌动。
“老师,我知道啦!就像花鼓戏里唱的‘有理走遍天下’!”扎羊角辫的女孩脆生生地说道。市场管理员小王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这一幕,笔尖顿了顿,写下:“原来法治的种子,也能开出非遗的花...”课后,孩子们说着“拒绝电子烟”“守护消费权”的童言稚语,奔跑在开满油菜花的田埂。
图为服务队成员普法进校园现场 许佳雯摄
星火长明:光影织就烟火色
暮色漫过财神庙村的晒谷场时,老老少少已拎着板凳候在银幕前。孩童追逐着光影斑点,老人摇着蒲扇念叨:“上次看露天电影,还是公社大锅饭那年……”“心手襄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架起放映机,将《四渡赤水》的烽火岁月投映在星空之下。
对面的知音便民店里,“怀旧零食铺”飘来炒瓜子的焦香。村民老李捏着电影票根,用满20减3的优惠购得平价零食,咂摸着说:“这日子,有老味道也有新讲究。”店主张老板忙得脚不沾地,货架上的“观影套餐”被抢购一空——8毛钱一包的小米锅巴,配着志愿者手绘的电影主题明信片,成了当晚最俏的“文化伴手礼”。
星光落在账本上,记录着50份套餐、千元销售额的数字,更映照着晒谷场上百双发亮的眼睛。影片结束时,八十岁的赵奶奶颤巍巍起身,对着银幕敬了个军礼。她身后,年轻的母亲正给孩子讲红军草鞋的故事,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融进历史的星河。
图为宜城市局(营销部)主办的观影现场 丁雨琦摄
乡野深处见春山
夜渐深,戏台的灯笼与银幕的微光在群山间遥望。宜城烟草人的文化长卷仍在铺展:非遗工坊里,年轻学徒跟着老艺人描画戏妆;法治课堂上,孩子们用方言演绎维权小品;便民店的留言墙上,贴着村民对下一场露天电影的期待——有人想看黄梅戏电影,有人提议放农业科普片。
魏华在加盟终端的玻璃窗上贴出新告示:“征集花鼓戏新词,入选者赠山茶一斤。”第二天清晨,窗下便堆了几张皱巴巴的稿纸,有老人用歪扭的字迹写着乡村振兴的唱词。风掠过纸页,沙沙声里,仿佛听见文化扎根的声音。
这或许便是乡村最美的苏醒——老戏台接续了时代新腔,普法课浇灌着成长幼苗,露天影院照亮了旧时月色。当文化成为柴米油盐里的诗篇,乡村振兴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晨昏交替间,那缕萦绕在烟火深处的温度与光亮。(黄文慧)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