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颜世贵与县中书屋情怀

2025年04月23日 16:06:47 来源:中国城市网

(王学言)

颜世贵是建湖县中学60年代初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一路走来,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母校——建湖中学。如今他虽已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母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他把自己心爱的数千册书籍无偿捐赠给县中,建立“世贵书屋”,为母校的学子们送来精神食粮,更令人无比赞叹与感慨。

那是20多年前,颜世贵退休了,他想不能让这些书也跟着他退休啊。于是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母校建湖县中学(简称“县中”)。他知道,农村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他青少年读书时期,想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比登天还难,常常是望而兴叹。这是留在他脑海里的一个挥之不去的观念,我要把书送到最需要的母校。

他把捐书的想法,告诉了时任县教育局党委刘岳楠书记,刘书记对颜世贵这位京城游子的举动立即表示欢迎并高度重视。

当时,尽管老县中已不复存在,高中部被划出另建校舍,成立了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初中部仍在原址,改建了汇文实验初级中学,但门前同时仍挂着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建湖县中学”的校牌。

对颜世贵来说,他曾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六个年头,直到1962年秋,考上大学才离开这里。所以,当刘岳楠书记建议颜世贵把书捐赠给汇文初中时,颜世贵非常乐意。

2013年初,时任汇文初级中学校长潘明珊与苏安和老师,千里迢迢前往北京,来到颜世贵的家里,一方面十分感谢他的赤诚之心,另一方面将颜世贵捐赠的三千余册书一一登记后运回学校,并腾出房屋,专门设立了“颜世贵藏书室”。

汇文初中不仅精心布置了书的陈列,还将颜世贵的一些工作图片展示了出来,介绍了颜世贵的个人历程和捐书善举,为他举行了捐赠仪式,颜世贵专门风尘仆仆从北京回到故乡,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倪世勇出席捐赠仪式并讲话。在全校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他又陆续捐赠了三十多箱书籍,几任校长周志高、姜春阳、胡宏明等高度重视,又将“颜世贵藏书室”改名为“世贵书屋”。对藏书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提升了藏书的档次。从那之后,颜世贵每次回故乡总要到学校参观,当他看到家乡莘莘学子求知若渴读着他捐赠的书籍,令他十分欣慰。

又是一年春天,颜世贵又萌发捐赠书籍给高级中学的念想。建湖高级中学校长张书军喜出望外,表示十分感谢,并告诉颜世贵:学校刚建成一座二千平方米的图书馆,有足够的空间,并传来了一个视频,这让颜世贵感到非常振奋。

张校长是位有心人,学术渊博,学富五车,他特地让在京城读大学的儿子登门,感谢颜世贵对母校县中的一片赤诚之心。

不久,张校长就派来了学校工会负责人陶峰老师和尤文涛老师,专门做好捐赠的交接工作。高级中学为颜世贵设立了“藏书专柜”。

不长时间,陶峰给颜世贵传来了一个“世贵藏书专柜”图片和一个视频,并且告诉他,“还有您藏书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目录”,这让颜世贵非常欣慰。

颜世贵捐赠的这些藏书,每一册都来之不易,犹如鸟儿筑巢,都是他一本一本淘回来的,说起来,都有故事。

他在结束了五年的大学生活,走上工作岗位时,对于自己行李的寒酸一点不在乎,本来家里就贫穷。但颜世贵酷爱书籍,尤其是学习必备的参考书,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刚参加工作,这些大的工具书,他买不起,只能向别人去借阅,这是他当时最大的一个苦恼。

颜世贵一九六二年考入大学中文系之初,各地新华书店都有各种文学书卖,那时苦于自己没钱买;现在有点儿小钱了,却又没得卖。想到这,一阵悲伤涌上心际。

原《人民日报》社大楼,坐落在王府井大街117号院,这是一条很闻名的大街,有几百年历史,是一条繁华的大街。王府井新华书店也在这条大街上,离报社就半站路。颜世贵成了这里的常客,好多售书人员都成了颜世贵的故交。

颜世贵另一处喜爱的地方就是报社图书馆,有一天,他从报社图书馆借了一本《唐宋名家词选》,这是著名词学家龙榆生先生一九三四年编选出版的,是龙榆生的代表作之一。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唐圭璋是颜世贵的大学老师)。

龙榆生的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版。由于受时代影响,将入选的词家增至94家708首,起自李白,迄于张炎。有评论说,比起他原来的本子,这本词选,显然丧失了一些特色,不足以代表龙榆生一贯的词学思想。

即便如此,颜世贵很想拥有这一本词选,慢慢地研读,然而,无论颜世贵踏遍多家书店寻找,都无法买到。于是,颜世贵将图书馆的书借阅,决定手抄。每天下班了,就回集体宿舍,那时几个人住一个房间。他在一张桌子旁坐下来,拿出了这本《唐宋名家词选》,从第一页抄起,一字不落,边读边抄,从一九七一年底抄起,经过几年业余时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有了这部《唐宋名家词选》手抄本。

颜世贵爱书如命,他酷爱各类新闻学、历史学艺术学类书籍,尤其是一些历史名著,他听说前门琉璃厂旧书店有旧书卖,这引起了颜世贵极大的兴趣。从报社王府井大街到前门琉璃厂的旧书店,有好几里路,那时没有什么车子可乘,来去全靠两条腿走路,颜世贵来到这里,确实有不少是他想买的书,而且价钱便宜,顶多一块多,大都是一毛、两毛、几毛钱一本,最便宜的5分钱就能买到了。就这样,颜世贵宁愿少吃一顿饭,也要多买一本书,那时,他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买书上。

这对颜世贵来说,圆了他学生时代没有钱购书的梦。于是,只要有空他就来这里,每次来都能淘到自己想要的一些书。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淘到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白诗选》《读杜心解》《白居易诗选》《杜牧诗选》《稼轩词编年箋注》《姜白石词编年箋注》《史记选》《陶渊明集》《李商隐诗选》《陸放翁诗词选》《宋词选》《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魏汉六朝诗选》《李贺诗歌集注》《杨万里选集》《李璟李煜词》《元人杂剧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西厢记》《诗歌集》《拜倫抒情诗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牛虻》《复活》等古典名著和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日积月累,他的存书量达万余册。

如今,这些颜世贵视若珍宝的书籍,被他捐赠给自己的故乡母校建湖县高级中学,这是他对这些书籍最后归宿的内心愿望。

在他捐赠的书籍中,还有20世纪七十年代初,是颜世贵从报社大院内一堆废弃的报刊杂物中捡来的。他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书籍,也被他一一放进了他的母校书架。

其中,一九五七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编的,由工人日报社印的《储安平言论选》一书,他以为在今天花钱都买不到。

说到捐书,颜世贵还讲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令他感动的事。那是2024年的一天,颜世贵家乡高作镇党委书记智中华为他在网上购买的《应修文、潘漠华选集》,这是家乡文人书记给颜世贵的一大惊喜。

因为这是颜世贵60多年前在高中读书时获得的一本唯书,这是颜世贵对母校一段深情记忆,可由于保管不善,书丢失了。这一本书在颜世贵心里魂牵梦绕几十年,于是2023年他写了篇《奖品是一本书》的短文。

在颜世贵的短文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建湖县中。那是六十多年前的往事,记得校园内有一块十分令人醒目的黑板报,一人多高,伸向前去,足有几十米之长。顶上有一个人字形的防雨设施,牢牢地立在操场边,这个版报起名《县中青年》。

这是学生们的一个生活园地,定期出版,由学校的团委会和学生会主办,发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粉笔书写,还有不少的插图,图文并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深深吸引了他,课余有时间了,颜世贵总喜欢去浏览。

这年年底,《县中青年》举办了一次征文比赛,虽说颜世贵刚上初二,比不上高年级的同学,但他也跃跃欲试。

他看过的一篇《宋老大进城》小说,写一个农业社的社员宋老大,驾车到一个小镇集市为农业社办事的故事。他得到启发,也写了一个社员进城的故事。

不过,他这篇文章的主人翁,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去一个小镇集市,是去一个几十里外的大县城,给在那里读书的儿子送点东西。

这位农民生活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农村小河浜,目不识丁,其实,颜世贵写的是他的父亲,真情实感的一次流露。结果,这篇文章在《县中青年》中被评为征文一等奖,奖品就是一本书左联作家《应修文、潘漠华选集》。而书丢失几十年,令他念念不忘,因为他无法忘怀母校的那一份情怀。于是家乡智书记圆了他奖品书失而复得的梦想,怎不令颜世贵感慨万千。

如今,颜世贵将自己几十年间省吃俭用购置的近万册书籍捐赠给故乡的母校,母校分别为他设立了《世贵书室》《世贵书屋》《世贵藏书专柜》,并作永久性收藏,实现了颜世贵的人生夙愿。

这就是颜世贵与县中书屋的情怀。

责任编辑:韩利
  • 书屋
  • 文学
  • 读书
  • 唐宋名家词选
  • 文化
  • 龙榆生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