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朱熹大道上,一块红色的“菇乃乃”招牌格外醒目。180平方米的店铺里,山货琳琅满目——玛瑙般的红菇、雪纱似的竹荪、琥珀色的糖炒锥栗,与跃动的菌菇卡通标识共同演绎着乡村振兴的交响曲。50岁的潘惠琴在这里用27年光阴,将烟酒店蜕变为年销百万的土货王国,织就覆盖11个乡镇、惠及436户农民的助农网络。
跨界破局:烟柜旁的山货革命
“您看这红菇的伞柄,纹路越密实品质越好。”潘惠琴手持放大镜向顾客演示鉴别技巧时,身后的货架上,500元/半斤的野生红菇与50元/包的卷烟共享着同一方展示空间。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藏着乡村经济的突围密码。
2003年,潘惠琴灵机一动,在烟柜旁增设“山货角”,麻沙镇竹荪、黄坑镇红菇、莒口镇茶树菇三个品类首日即售罄。如今,店内土特产种类已拓展至37个品类,2024年山货销售额突破235万元,占总营收的46%。潘惠琴独创的“烟柜引流+场景消费”模式,通过精准动线设计,让买烟顾客必经土特产展示区。数据显示,这种布局使非计划性购买率提升至43%,复购客户中72%会同时选购卷烟与山货。除了凭借巧妙布局与热情服务,引导顾客产生“随手购”土货的行为之外,潘惠琴还将目光投向“组合购”。在传统节日前夕,她将高档卷烟与精心挑选的土货礼盒搭配在一起,制作成“节日尊享礼包”。而对于日常消费群体,潘惠琴推出了“平价实惠组合”,将平价卷烟与袋装的板栗、红薯干等组合销售,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乡村土货的独特风味。
图为菇乃乃店内的土特产品展示区。陈彩丽供图
品质筑基:38本日志里的坚守
在店铺二楼的档案室里,38本泛黄的《收菇日志》整齐排列。翻开1999年的册页,稚拙的铅笔字记录着:“7月23日,黄坑镇大坡村,童菇需伞径≤3cm,菌褶未开;雨天采收减重15%,拒收。”这些由潘惠琴手写的“菌菇生辰八字”,成就了“南平市知名商标”的金字招牌。
“潘姐的标准比检测仪器还严。”供应商李建国感慨道。去年某次抽检中,他因一批茶树菇含水量超标0.3%整单作废,直接损失2.8万元。在潘惠琴看来,38本日志不仅是质量标准,更是对土地的敬畏:“每朵菌菇都带着山野灵气,不能辜负。”
图为潘惠琴设计的红菇礼盒。阮勇供图
雨夜微光:436户农家的守护者
“那夜暴雨撕碎了菌棚,也撕碎了我的心。”菇农张广财摩挲着皲裂的手掌,声音微颤。孩子重病、菌棚损毁的双重打击中,是潘惠琴带着重建资金踏着泥泞而来。20年间,这样的“及时雨”滋润了436户农家。从个人帮扶到“基地+农户+合作社”体系,136万元助农销售额背后,是每户年均4.5万元的增收希望。
玻璃窗上,“十佳旅游诚信商店”奖牌映着夕阳,货架间卷烟与山货和谐共处。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潘惠琴抚过“武夷山珍”礼盒笑道:“守好小店铺,服务大乡村。”这十字箴言,恰如她设计的菌菇标识——既有向下扎根的坚守,更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图为菇乃乃店主潘惠琴展示土特产品。陈彩丽供图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菇乃乃”的故事诠释着“她力量”的深远意义:以商业智慧激活乡土资源,用品质坚守锻造产业根基,凭赤子之心照亮共同富裕之路。当城市客流与山野馈赠在这方天地相遇,传统零售小店已然蝶变为新时代的乡村地标。(陈彩丽、阮勇、郑莉)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