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板在整理货架)
在G240国道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南来北往的司机们都知道,这里不仅是买烟的地方,更是充满温情的“暖心驿站”。店主熊锐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通过一次次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这个湘村“636”小店成为了无数旅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国道边的“应急救援点”
(熊老板帮助群众修车)
清晨五点四十分,天边刚泛起鱼肚白,G240国道上还笼罩着薄雾。熊锐已经将红色工具箱搬到了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十二把不同规格的扳手整齐地挂在特制的工具板上,每一把都泛着保养得当的金属光泽,把手处缠绕着不同颜色的防滑胶布。
“这些可都是我的老伙计了。”熊锐一边用棉布擦拭工具,一边对早起的环卫工人老李说。去年五月那个暴雨天,货车司机王师傅的六轴货车在距离店铺不到200米处突然熄火。熊锐二话不说,抄起工具箱就冲进雨里,不仅送去了匹配的扳手和千斤顶,还帮着拆卸锈死的螺丝,两个人在雨中忙活了近一个小时。
如今,这个不起眼的烟酒店已经成为了过往司机口口相传的“车轮驿站”。打开那个略显陈旧的红箱子,里面除了常规工具外,还整齐地码放着拖车绳、应急电瓶线、车载急救包,甚至还有几瓶防冻液。墙上挂着的登记簿已经写满了大半本,最新的一条记录显示,三天前他刚帮助过一辆运送生鲜的冷链车解决了电路故障,避免了整车货物的损失。
“这些司机常年在外奔波,车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熊锐说着,又往工具箱里添了盒新买的保险丝,“能帮他们解决点小麻烦,我心里也踏实。”晨光中,那些被擦拭得锃亮的工具反射着温暖的光芒,就像这家小店在漫长国道上点亮的一盏明灯。
街坊邻里的“温情枢纽”
(市民给熊老板送来锦旗)
小店的柜台旁墙上挂着代缴水电费的二维码和时刻表,右边货架下层整齐码放着待取的快递包裹,中间的小黑板上写着今日村民带来的时令蔬菜价格。
“老李家的白菜,三棵十块;王婶家的土鸡蛋,一斤十块。”熊锐边写边念叨。疫情期间,这个小黑板的内容变成了“口罩到货”“消毒液代购”的生活物资信息。他至今记得给隔离户张阿姨送菜时,对方隔着门连声道谢的声音。
柜台抽屉里躺着一本特殊的账本,里面用铅笔记录着十几笔赊账信息。王大爷,降压药一盒、刘姐家孩子,文具一套......这些账目后面大多画着小小的对勾,代表着已经结清。熊锐从不上门催账,“谁家没个难处?”他说着,把账本轻轻合上。
“熊老板,能帮我看看这个手机缴费怎么操作吗?”80岁的陈爷爷举着智能手机进来。熊锐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教老人操作,还不忘把步骤写在便签上。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去年冬天,他还帮助走失的老人回家团聚,他这儿哪是烟酒店,分明是社区的便民服务站。”街道办的小王感叹道。说话间,熊锐正弯腰帮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系紧米袋,阳光透过玻璃门,在他们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东西,谁还愿意听我们老人家唠叨啊。”陈爷爷摩挲着刚学会使用的手机,“可熊小子不一样,他总说‘慢慢来,我教您’”。老人浑浊的眼里泛着光,仿佛找到了失而复得的珍宝。
街角边的“暖心水站”
(环卫工人为熊老板点赞)
熊锐熟练地从里屋搬出一个暖水瓶,仔细擦拭干净后,灌满刚烧开的热水。门店外墙上,“环卫工人免费饮水处”几个红色大字在路灯下格外醒目。
“得赶在张大姐扫到这儿前把水备好。”熊锐边说边往桶里撒了一把菊花。他知道负责这段路的环卫工李阿姨最近上火,特意准备了降火的菊花茶。小桌上,摆放着一次性杯子,方便取用。
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八年。从简单的白开水,到夏天解暑的绿豆汤、冬天驱寒的姜糖水。“熊老板这水啊,比家里烧的还贴心。”李阿姨捧着杯子说。她记得每到三伏天,熊锐特意在保温桶旁加了小风扇。
“他们天不亮就开始清扫,多不容易啊。”熊锐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又往茶壶里续了些凉茶。晨光中,壶里凉茶的水汽与环卫工人湿漉漉的工装交融在一起,绘就了盛夏里最清凉的画卷。
十年如一日,熊锐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与人为善的真谛。像这样湘村“636”店主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日复一日扎根在乡村一线。
近年来,岳阳县烟草专卖局通过湘村"636"终端建设工程,对农村零售终端实施系统性升级。采取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派驻专业团队进行店面形象改造,按照统一视觉标准优化店面布局;运用大数据分析重构商品陈列体系,设立特色卷烟展示区、农特产品展销专柜,实现商品分区科学化;配置智能管理系统,提升库存周转效率。打造“烟草+农产”的复合经营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新动能。
从熊锐到湘村“636”,从个体到群像,这些镶嵌在乡镇肌理中的小店,如同毛细血管般将温暖输送到社会末梢。每一次的为民服务见证的不仅是商品流通,更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共识:在乡村振兴的宏图里,商业向善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方茹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