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90后研究生王轶菲的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2025年04月25日 14:00:39 来源:日照新闻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浙江农村的田间地头,常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脚踩雨靴的姑娘——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轶菲。这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没有止步于实验室,而是将竹醋液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机农业“绿色武器”,用自媒体搭建产学研桥梁,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路。

实验室里的绿色革命:把论文变成农民手中的‘金钥匙’

农村长大的她,最懂土地对无害化技术的渴求。在导师马建义教授、潘军可讲师的指导下,她系统研究竹醋液的除草机理,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有机农业中的除草、杀虫杀菌和土壤改良等难题的解决方案。在临安太阳公社推广后,除草效率提升30%,化学农药实现“零使用”,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农业提供了示范样本。她在全国有机农业大会上介绍竹醋业产品,这项技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相关实践被浙江卫视等媒体专题报道。

田间课堂的共富密码: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走进鄞州区俞塘村,农博园的研学课堂正热闹非凡。王轶菲带领团队设计的“宋韵文化+农事研学”模式,将传统文化、农业生产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这种传统文化IP+农旅融合模式,正是对“千万工程”、“文旅兴村”的生动实践,带动村集体增收超80万元。在她看来,“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生态效益,更要成为撬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支点”。

云端助农的新农人:搭建乡村振兴‘数字立交桥

抖音和头条的技术分享视频,可能比学术论文影响更直接。她运营今日头条平台7年,她累计发布科普推文400篇,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200万次。这种“云端推广+线下落地”的模式,已促成宁波姜山镇政府、蓝城集团等30个合作项目,构建起“研究生—政府—企业—农户”协同创新机制。“手机成为新农具,流量变成新农资”——王轶菲这样定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王轶菲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的担当。如今,她正准备继续申请博士研究生学位: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做田野里的追梦人。

责任编辑:韩利
  • 田野
  • 农业
  • 三农
  • 农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