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人口流动加速、社区结构复杂化,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高效、协同的公共安全体系,成为基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课题。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作为浙江公安战线的“排头兵”,牢记“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殷切嘱托,积极探索基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路径,会同住建部门推动物业企业组建“物业联合会”(简称“物联会”),指导其与“业主委员会联合会”“平安骑手”等社会力量共同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深耕细作。这一制度创设激活了分散于各街区场景的草根力量,实现了辖区内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粗放运行到精细治理的转变,提升了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效能,带动了全市街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得到部、省、市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杭州市发文要求各区县普遍推广“物联会”参与街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模式。
据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城乡社区约60.6万个。此外,还有大量商业楼宇、公共活动场所。全国共有城乡派出所4万多家、社区警务室19.5万个。面对基层公共安全风险上升的复杂形势,公安派出所如何创新“融治理”,为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插上“三头六臂”?深入剖析钱江世纪城“物联会”在深度参与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与显著成效,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能够为广大城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一、钱江世纪城“物联会”的发展过程与运行机制
(一)钱江世纪城“物联会”的发展过程
钱江世纪城派出所作为浙江公安战线的先进单位、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先行者”,多次获得省部级荣誉。2020年被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22年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称号、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2023年荣获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钱江世纪城位于钱塘江南岸,是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所在地,也是未来杭州国际化城市的新中心,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万,流动人口占比70%,高层楼宇655幢,市场经营主体达2.6万余家。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辖区内居民小区、商业大厦、入驻单位(企业)不断增多,实有人口快速增长。这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物业矛盾纠纷多发、公共安全隐患增多、金融安全风险上升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挑战,钱江世纪城派出所积极践行城市化进程中的“枫桥经验”,寻求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尝试建立和培育物业企业的行业组织,把辖区内的物业企业组织起来,引导其提升规范化服务质量,同时发挥行业优势,助力基层公共安全治理。2017年11月,钱江世纪城“物联会”正式成立。2020年4月,“物联会”正式在萧山区民政部门注册为社会团体。“物联会”由钱江世纪城区域内居民小区、写字楼、商业大厦等物业企业及保安组织自愿组成。“物联会”理事会设会长、秘书长、理事、监事等职务,在派出所设驻点办公室,配备专职运维人员,在住建、公安部门的双重指导下实体化运作。“物联会”主要承担巡逻防范、信息报告、矛盾调解、平安宣传、应急救助、突发情况联处等六项职责。目前“物联会”成员单位共105个,涉及59家物业企业,成员单位人数合计5400多人。
通过七年多的精心运作,“物联会”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它走出钱江世纪城派出所辖区,成为萧山区、杭州市社会治理的创新示范。全区学习借鉴钱江世纪城的做法,普遍建立了“物联会”参与的共治警务机制,整合100多家物业企业参与公共安全治理。2023年底,这一创新得到部、省公安机关和杭州市的充分肯定。2024年3月,杭州市公安局、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这一经验。
(二)钱江世纪城“物联会”的运作机制
钱江世纪城派出所按照“借政府的势、用社会的力、强化组织为政府所用”的思路,推进“制度—队伍—活动—平台—举措”五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物业人员,广泛凝聚平安建设共识,推动物业服务与警务工作、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1.以规范化制度为遵循,明确“物联会”运行依据
制定《物联会章程》《物联会自治管理制度》《物联会成员单位考核办法》《非警务警情分级流转处置》《物联会平安巡防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日常运行。实行红黄蓝“三色”监管机制,组织物联会开展岗前训示、治安大巡逻、基层治理“四平台”网格化管理以及消防除患、矛盾化解、平安宣传等社会自治工作。
2.以专业化队伍为核心,锻造“物联会”工作本领
成立“物联会”大学堂、打造物联会培训基地,通过外聘教师培训、民警集中授课、派出所跟班轮训、实地参与社区警务实操、保安员比武竞赛等方式,在法规掌握、治安防范、消防安全、企业排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帮助物业人员提升业务技能与实操经验。
3.以联动化活动为载体,增强“物联会”联动效果
“物联会”通过“一月一主题”活动,围绕派出所日常工作,结合物业自身业务,开展日常警情联动、社会面巡防联动、基础排查联动、防范宣传联动、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工作,帮助派出所缓解警力紧张矛盾。对联动活动,每周召开物联会例会进行考核监督。
4.以智慧化平台为依托,赋能“物联会”风险治理
建立“物联会”信息管理平台,录入人员、房屋、企业、商铺等基础信息,通过视频专线汇总至派出所。加快物业项目智慧建设,实现视频、人脸、MAC、访客等数据汇聚上传、自动分析统计,赋能风险的更快识别和更有效应对。
5.以保障性举措为支撑,激励“物联会”成员赶超先进
“物联会”设计专属LOGO,运维独立公众号,制作每月刊物,组织联谊活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盈丰街道每年投入120万元以上专项奖励、运营经费,用于物业单位和个人年终奖励、季度竞赛奖励及日常奖励。开展年度“最美物业人”“十佳保安”“红色先锋”等荣誉先进评选,激励创优精神。
二、钱江世纪城“物联会”助推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主要成效
钱江世纪城“物联会”不仅促进了物业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而且构成政府机关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延伸力量,成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企业和居民的桥梁纽带。在钱江世纪城辖区内,派出所、社区党组织与“物联会”“业主委员会联合会”“平安骑手”等社会组织心贴心、手牵手,共同融入各“微治理”场景,推动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打造平安、和谐、宜居、共富的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整合物业行业资源,提升了物业服务水平
一是建章立制促进物业规范发展。钱江世纪城“物联会”建立健全“物联会”联系会商、联动联防、定期培训、考核评价、工作保障等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物业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二是培训交流提升安全防范能力。钱江世纪城派出所发挥“社区警校”专业技能培育的阵地作用,采取集中授课、送教上门、跟班实训等方式,对“物联会”成员单位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反诈宣讲等方面的普法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安全服务需要。“物联会”鼓励物业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在满足不同业主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安全服务创新,为业主提供更加安全、和谐、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增强了风险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公共安全风险预警。派出所通过与“物联会”的人员互通、信息互联,有效推进了公安数字信息的前端采集,促使汇总整合居民小区、写字楼等基础数据更加便捷,做到了数据实时接入纳管与智能分析,为风险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二是实现快速反应处置。借助信息管理平台赋能,“物联会”对人流、车流、物流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能够在风险发生前向相关部门与物业企业发送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供了宝贵时间。三是信息化辅助全域管控。派出所以“物联会”为依托,加快建设“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智慧化社会管理网络体系。区域内国博中心智慧场馆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人过留影、车过留痕、轨迹清晰、溯源可期”的全域管控效果初步实现。
(三)构建应急联动机制,提高了事件处置效率
一是在接收指令中联动参与。“物联会”依托基层“小脑+手脚”基层治理体系,发挥“人熟、地熟、情况明”的工作优势,及时接收派出所和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的指令,协助做好纠纷化解、人员排查、预警劝阻等工作。二是在应急响应中协同作战。“物联会”与公安、住建等部门紧密合作,构建协同作战的应急联动机制。2024年以来,钱江世纪城派出所联动“物联会”9061起,联动率达80.93%,物联会配合化解矛盾纠纷228起,占派出所处置矛盾纠纷总量的22.5%,排查安全隐患4600余处。三是在事后评估中反思学习。“物联会”通过收集现场数据、分析处置效果,对处置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与总结,将评估与总结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各物业企业,为改进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促进警情有序流转,减轻了基层治理负荷
一是公共安全事件先期处置。在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物联会”的先期处置为派出所提供了宝贵的响应时间,减轻了民警的接处警压力,派出所可以更加专注于案件的有效侦破和处理。二是普通求助类警情先期处置。“物联会”先期开展邻里纠纷、停车纠纷、噪声扰民等普通求助类警情的处置工作,减轻了派出所非警务警情负担。2024年以来,派出所非警务警情分流100%、基础信息采集分流80%、活动安保任务分流60%。三是重大警情联动处置。对于重大警情,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等,“物联会”提供现场信息、协助调查取证,及时联动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提供协助。
(五)推动辖区群防群治,营造了平安共治氛围
一是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治理。在派出所的指导下,“物联会”招募志愿者、开展培训,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治理。派出所培育“平安骑手”等义警组织,与“物联会”形成呼应,进一步壮大了社会治理力量。二是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物联会”协助派出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醒居民注意防范各类安全隐患,增强了居民的防范意识与能力。三是积极营造平安共治氛围。“物联会”成员在派出所指导下,参与区域联防、治安巡逻、岗亭值守、秩序维护等工作,不仅增强了企业和居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还激发了企业和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钱江世纪城“物联会”助推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启示与展望
钱江世纪城“物联会”在公安派出所、住建局指导下,结合物业企业主责主业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模式,在萧山区各街道普遍推开,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总的来看,萧山“物联会”搭起了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纽带,组织物业企业扎根社区居民、商户、企业中,创造性地开展高质量物业服务和公共安全创建活动,不仅带动物业企业做精做强了物业服务主功能,还做活了社会治理新本领。它把平时分散在街区社会面的 “群众”有效“链接”起来,形成多元融合治理,疏通了各类“微治理”场景的“毛细血管”,倍增了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造血”功能,为各地公安机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巧借“民力”开展共治警务、提升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效能提供了创新思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展,物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为推进基层公共安全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支持。据2024年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数据报告,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物业企业37.5万个,比2018年底增长59.8%,从业人员854.3万人,比2018年底增长34.1%。各地公安、住建部门在推动协同共治中如能盘活用好这个资源,将会对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提质增效发挥巨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各地应借鉴推广萧山区“物联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围绕整合多方力量“联动矩阵”、强化制度建设“规范领航”、拓展数字场景“智慧安防”、筑牢社会 “安全防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物联会”参与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空间。
(一)整合多方力量“联动矩阵”,打造基层平安治理共同体
萧山“物联会”在当地公安、住建部门指导下,有效联接物业、社区、业委会、区有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物业企业“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网络。未来,基层平安治理共同体的打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物联会”中的领导和凝聚作用。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通过融合社区党建、物业党建、业委会党建等形式,实现物业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的高效沟通和联动协同,同时加强街道和派出所党组织对物业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充分挖掘多方合作潜力。健全“物联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鼓励物业企业自主“造血”、与社会和政府等外部力量“输血”相结合,保证“物联会”有财力物力干事儿。三是大力促进社会力量持续参与。 钱江世纪城派出所培育了平安骑手等品牌队伍,将“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与“物联会”一起开展平安建设。应建立效能定期评估机制,对“物联会”及相关方合作行动的进展、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估分析,确保各方按照预定目标采取一致行动、有其名又有其实。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吸纳社区内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平安共建,为它们开辟更多相互服务、彼此赋能的渠道,以长效化开展公共安全协同治理。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以物业联合“小支点”撬动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大格局”的目标。
(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领航”,推进安全风险治理常态化
萧山“物联会”坚持制度引领,突出问题导向,从起步发展至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自身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未来,应充分发挥制度的治理优势,聚焦制度“规范领航”,推进安全风险治理常态化。一是明确“物联会”建设标准。结合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大胆探索,制定“物联会”建设的标准体系,推动基于治理创新导向的组织框架标准建设、基于业务规范导向的制度体系标准建设、基于高效赋能导向的阵地协同标准建设、基于系统提升导向的人员技能标准建设。二是健全“物联会”日常管理制度。“物联会”建起来又运行好,需要政府部门“扶上马送一程”。区政府有关部门、街道要加强对“物联会”日常管理工作的精细指导,组织工作交流、政治学习和业务能力培训。例如,定期召开例会,对物业项目的警情处置、平安巡防、基础排查、宣传防范、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三是完善“物联会”安全联动机制。派出所应督促物业企业(项目部)、保安服务企业以及有安保职能的单位主体落实主体责任,联合开展公共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发现、制止、报告”等职责,协助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
(三)拓展数字场景“智慧安防”,实现安全风险高效响应处置
萧山“物联会”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建立智慧平台和应用场景,为基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基层安全风险治理的特征和要求,各地应进一步拓展数字化运用场景和优化风险处置模式。一是将“物联会”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智慧信息管理平台。打通政府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渠道、“物联会”与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渠道,做实平台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功能,支持“物联会”实时获取社区内的人员流动情况、公共设施运行状态等数据,为其协助开展人口管理、矛盾调解、应急救助、警情联处等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实现数据高水平互联互通。将“物联会”成员单位纳入智慧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面向特定需求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更新,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物业企业在物业服务和社区安全中“耳聪目明”。三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预警功能。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分析,及时发现社区内潜在的安全隐患,随时向“物联会”发出风险预测预警,有效支撑物业企业、企业商户、居民等治理主体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四)筑牢社区“安全防线”,提升全民参与意识和安全能力
萧山“物联会”指导物业企业及其员工用心做好安全保障服务,将安全知识传播到居民小区、商用楼宇等各社会角落,提升了群众安全感。针对物业服务对象参与不足的情况,未来应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多向互动,筑牢社区“安全防线”。一是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消防演练等活动,邀请居民、商户体验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培训他们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信息提示。根据治安形势、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隐患动态, 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钉钉)群等渠道“秒发”安全提示和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商户注意防范各类安全隐患,预防或减轻灾害损失。三是有效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定期组织居民、商户和志愿者参与社区巡逻、安全宣传等活动,增强他们对平安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对平安共建的责任感,提升社区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宣国祥)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