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烟区万亩烟田已进入移栽盛季,徐徐新风拂过这片烟叶热土,传统烟区的高质量发展绿色蝶变正悄然焕发。
图为卢氏县烟区沙河乡一处烟田。
田间“偶然发现”催生绿色施肥新范式
“老张,听说你儿子考上长安大学研究生了,真不错!”见到烟农张向东,包村职工袁章法熟稔地问候。张向东脸上瞬间洋溢起自豪的神采三国:“可不是嘛,多亏种烟,才能供出大学生。”这位有着32年种烟经验的“老烟杆”此刻满脸洋溢着神采,说起种烟,眼神中满是自信与热爱。
“老张,去年收成怎么样?看你又买了辆新车,儿子又这么争气,日子过得美滋滋吧!”“老袁,要说去年收成好,关键还是肥施得好。我在咱们发的肥料基础上又加了一些牛羊粪、饼肥,种出来的烟又壮、长势又好,落黄也漂亮。”“你施农家肥这事儿,都成咱们站的典型了,最近正准备好好推广推广你的经验呢!”
说起张向东的施肥心得,要从他多年前在田间搞的一次“试验”说起。以往,张向东和其他村民施肥都有一套固定套路,什么时间施什么肥,早已形成惯式。转机就在其中一年施肥的过程中,肥料用完了,可还有几亩地没施肥。张向东随即想到几天前和附近养殖场老板的聊天,听闻还有几方牛羊粪,便果断驱车几公里将其拉回来。没想到,这些 “黑宝贝” 效果惊人,施用农家肥的那几亩地,烟叶颜色更深,长势更为旺盛。这一下,让张向东信心大增。当年的 “试验” 仿佛打通了他的 “任督二脉”,开启了他探索绿色施肥技术的大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向东不断深入探索。他从牛羊粪扩展到饼肥,从最初的小面积“实验”逐步发展到大面积施用。每一次尝试,他都仔细观察烟叶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各种数据和变化。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他的绿色施肥技术日益成熟,全年收成也实现了新的提升。
张向东烟田里的这次“偶然发现”,与近年来当地烟区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当地一直致力于推动烟区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张向东的自我探索,与烟区的努力相互交织、相互共鸣。通过不断给化学肥料做“减法”,给各种有机肥“加法”,一同催动着烟区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卢氏县烟区烟农正在翻耕烟田。
“烟”与“薯”的偶遇带来轮作新体系
“他家的红薯品质真好,吃起来口感又香又甜。”在官道口镇石大山村陈岭组,村民们提起李占方家里的红薯,发出这样一致的赞叹。作为名副其实的全村烟薯轮作的“第一人”,李占方的做法如今成了烟站推广和全村人竞相模仿的典型。
当被问及最初的想法时,李占方憨厚地笑着说:“俺最开始就想着在地里种点红薯,每年留给自家吃、给亲戚朋友送送,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谈及烟薯套作体系的优势,李占方的感觉相当明显。“头年种红薯的烟地,第二年不容易生病,减少了不少农药使用量,产量也能提高。”
实际上,烟草与红薯的奇妙搭配,凭借着天然的相生相克效应,不仅减少了烟薯轮作田块的农药使用量,很好地调理了土壤性状,也能增加每亩综合收益,让烟农得到实惠。
如今,随着粮烟轮作、烟薯轮作等各种调茬轮作体系纷纷得到实践,连年耕作的单一烟田变为不同作物生长的生态系统,为卢氏这一传统烟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干净利落的“断舍离”实现效益新跃升
“把那么些烟叶都打掉,得少卖不少钱嘞!之前大家都心疼烟叶,总想着把烟叶清理掉,产量和收益得降低不少。”官坡镇烟农裴君波说出了他最初的顾虑。在传统的观念中,烟叶数量似乎就等同于产量和收益,大家都不舍得轻易舍弃任何一片烟叶。
万事开头难,但往往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带来转机。“刚开始清理烟叶的时候,也是这一片不敢摘、那一片不敢扔。听了技术员帮我算清了一笔账,顿时下定了决心,决定试一试。”裴君波没有想到的是,当下的决心在日后给他交上了一份两烟的成绩单。2024年当年,裴君波交售的上等烟比例就从前一年的74%跃升到了91%,每亩地增收近千元。
“将病弱烟叶、级外烟及早清理出烟田,能够及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现养分高效应用,促进中上部烟叶落黄成熟,提高烟叶品质。同时,品质较差的烟叶不采摘、不进炕,也能够降低烟农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官坡烟叶收购点技术人员陈仁超介绍道。
大家通常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裴君波通过清理不适用烟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他还想将 “断舍离” 贯彻得更深入一些。
“今年,一方面坚持清理不适用烟叶,另一方面把地膜、病残烟杆全部清理出烟田。特别是拔烟杆,除了用机械拔杆,我还打算增加人工拔杆这道工序,彻底将清洁烟田进行到底。”
实践证明,从绿色施肥到调茬轮作,再到“断舍离”的背后,隐藏着烟叶种植逐步摆脱“广种薄收”的弊端,转向“精耕细作”,通过系统优化实现质量效益,在传统烟区里书写出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李克强)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