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法治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2024年“市场退出”指标全省第一,“解决商业纠纷”指标全省第二……5月9日,湖南省株洲市法院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晒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成绩单的背后,是株洲市法院近年来不断探索的系统化、精准化的司法服务新范式:从理念革新到机制突破,从权益保护到风险预防,株洲市法院正通过司法能动性重塑地方法治生态,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注入强劲动能。
涉企案件“全流程加速”
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营商环境专窗”的标志格外醒目。在这里,涉企案件享受“专窗通办”的VIP服务。通过智慧法院系统对涉企案件全程标注、审管办动态监管,株洲建立起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加速”机制。
数据显示,株洲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40天内,一审案件被发回重审率低至0.182%。
除了对涉企案件全流程提速,法院对重点领域纠纷也力求精准化解。
在荷塘区某大药房销售者责任纠纷案中,法官精准区分“经营瑕疵”与“安全风险”,通过审慎适用十倍惩罚性赔偿条款,既避免了企业“小过担大责”,又有效遏制了“职业索赔”乱象。而在谢某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中,法院重拳出击保护企业财产,6552万元的退赔判决传递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
2024年,株洲市法院执结涉企案件超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1.85亿元,用真金白银兑现了司法承诺。
激活市场“强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中,株洲市法院打造的“云解纷平台”已成为多元共治的智慧中枢。
这个整合16家单位资源的“司法淘宝”,覆盖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10余类纠纷,实现从普法到执行的全流程在线服务。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就成功调解涉企纠纷590件,为企业追回资金8100余万元,让企业感受到了“指尖上的正义”。
株洲市法院的机制创新远不止于此——在破产审判领域,建立预重整衔接机制,推出困境企业司法救治的“株洲方案”。
例如,华晨房地产破产重整案堪称经典之作:通过司法重整程序,168亿元资产被盘活,179亿元债权得到保障,1.7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迎来转机。这个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案例,与吉泰房地产“破产清算转和解”的奇迹相互映照:这家负债4.6亿元的民营企业不仅重生,其开发的“中南摩汇广场”更跻身2025年株洲市重点项目。
令人欣喜的是,司法救治的“株洲方案”已产生磁场效应——海南华氏药业等5家外地企业正将总部迁往株洲。
在市场主体退出端,株洲同样敢为人先。全省首个个人管理人名册制度、专项援助资金机制、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退出协调机制……这套“组合拳“使“僵尸企业”清理效率提升40%,为优质产能释放了宝贵市场空间。
织密护企“防护网”
株洲市法院精准护企不仅“治已病”,更注重“治未病”。
“离职员工相关纠纷情况复杂,处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维权有以下几种方法”……在中车株机会议室,随着法官娓娓道来,企业负责人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去年9月,株洲市法院启动“百名法官进企业”法治宣讲活动,组建专业宣讲团为企业送去法治“大餐”。这种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使企业从“事后维权”转向“事前防控”,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截至目前,已开展企业普法活动278次。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株洲市法院打出“组合拳”。轨道交通商业秘密案中1884万元的惩罚性赔偿,彰显保护核心技术的司法决心;航空发动机商标权案中对恶意诉讼的精准识别,则为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清扫障碍。两案双双入选“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印证了株洲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的坚实步伐。
执行环节的“善意文明”理念更体现司法智慧。90%以上的“活封活扣”措施、失信预警机制、信用修复证明……这些创新举措寻求的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它们让被诉企业“止血”不“窒息”,让“诚信而不幸”的经营者能够“东山再起”,为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李明)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