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这场座谈会,直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

2025年05月17日 00:31:16 来源:中国城市网

2025 年 5 月 14 日,一场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度对话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展开。人民德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迪主持了座谈会。来自教育界、心理学界、家长代表及学生群体的多方声音汇聚一堂,围绕 “家校社责任与协作”主题,共同剖析成长痛点,探索破局路径。这场充满温度与思辨的座谈会,犹如春日里的一场及时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蓝图。

image.png

5 月 14 日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一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座谈会在北京悄然拉开帷幕。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教育者、家长和学生代表们质朴的分享,却句句戳中痛点,又处处洋溢着破局的希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充满温度的对话,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

一、数据背后的沉重:当孩子的世界被阴霾笼罩

image.png

吴迪

“抑郁症患者中一半以上是学生,18 岁以下占 32%。” 主持人吴迪的开场白如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大二学生国思婕的发言更让人心酸:“课堂上老师念 PPT,小组讨论像过家家,回到宿舍大家各玩各的手机,没人关心未来该怎么办。” 她的话揭开了大学教育的一角 —— 当填鸭式教学撞上手机依赖,当 “唯分数论” 延续到大学,孩子们的心理困境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落。

image.png

王婧

家长代表王婧的忧虑则聚焦在网络不良内容上:“我在孩子手机里发现露骨的动漫图片,同学传的小说里满是复仇情节。这些东西像毒草一样长在孩子心里,比手机更可怕。” 数据显示,77% 的抑郁学生因家庭和社交关系受挫,63% 曾经历情感忽视或暴力控制,家庭本应是避风港,却成了压力源。

二、家庭之困:是爱得太少,还是爱的方式错了?

image.png

边海霞

“妈妈,你能不能不看手机,听我说说话?” 北师大京师附小边海霞副校长分享的一句话,让在场家长沉默。她指出,现代家庭的三大 “隐形杀手”:

焦虑传导:家长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对孩子成绩的苛求,“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成了口头禅;

情感缺位: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 30 分钟,却用手机、平板当 “电子保姆”;

沟通暴力:“你怎么这么笨” 成了高频词,却不知孩子的自信心正在碎成玻璃碴。

image.png

王琳娜

呼家楼中心小学德育主任王琳娜则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当孩子画‘安全岛’时,为什么更多人画的是父母的怀抱,而不是游乐场?” 她的案例中,一个拒绝沟通的孩子在家庭会议上哭着说:“你们只问我考多少分,却没问过我开不开心。”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家庭教育的责任边界在哪里?不是监管作业,而是成为孩子愿意敞开心扉的 “引路人”。

三、学校之变:从 “刷题工厂” 到 “心灵花园” 的突围

“我们的校园里有滑梯、秋千和四季花海,因为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老师。” 边海霞副校长的话让人眼前一亮。京师附小的 “情感教育” 实践充满创意:

非暴力沟通课堂:教家长用 “观察 + 感受 + 需求 + 请求” 替代指责,比如 “我看到你写作业到 10 点(观察),担心你休息不够(感受),我们一起规划时间好吗?(请求)”;

家庭会议仪式感:每周一次的 “圆桌时间”,孩子可以给家长打分,讨论 “这周谁的情绪管理最好”;

特色活动育心:体育节不仅比输赢,更设 “挫折教育课”;玉兰诗会让孩子们在诗词中释放压力,远离手机诱惑。

image.png

来晓梅

经开二小来晓梅校长的分享则为校园心理建设提供了新视角:“我们设计了‘月亮日’‘双胞胎日(同伴关系日)’‘情绪小怪兽’等主题活动,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感知情绪。比如‘情绪小怪兽’活动中,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黏土捏出‘焦虑’‘快乐’‘孤独’等情绪,再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疏导方法。去年有个转学生通过‘双胞胎日’找到了知心朋友,主动向心理老师说‘原来交朋友没那么难’。” 她强调,学校不仅是知识殿堂,更应是 “心灵花园”,通过可选择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归属感。

image.png

于永强

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 “三御系统” 则给出专业解法:为不同年级定制 “心理营养课程”—— 低年级学情绪识别,高年级学抗挫能力,还通过沙盘游戏、心理测评提前预警问题。“我们建立了五级干预系统,从班级心理委员到区级专家,确保每个孩子的心理波动都有人接住。” 副院长于永强说。

四、社会之责:当短视频时代,如何为孩子守住一方净土?

“抖音 15 秒一个刺激点,孩子的大脑被训练得无法专注,却还要承受‘别人家孩子’的 comparison pressure(比较压力)。” 心理咨询师李岩的话直击社会痛点。家长代表王婧提出的 “三方联动” 方案赢得掌声:

学校:建立 “内容共审小组”,每月筛查班级流行读物,推荐《故宫里的大怪兽》等优质 IP;

社会:平台加强 “软色情”“隐暴力” 内容审核,社区开设 “网络素养课堂”,教家长识别不良信息;

家庭:用 “亲子共读” 替代 “电子保姆”,一位妈妈分享:“我和孩子约定,他看完一本书,我就看完一本育儿书,我们互相写‘读后感’。”

image.png

郭春开

更让人振奋的是教育部关工委副秘书长郭春开提到的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的 “家长学校” 项目:用老教师、老专家走进社区,通过班级定制化课程,教会家长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数据显示,参与家庭的亲子冲突减少 53%,离婚率下降 18%—— 原来,当家庭教育走上正轨,整个社会都在悄悄变好。

五、破局之路:每个孩子都值得被 “看见”

image.png

赵加宜

座谈会的最后,中关村一小党校部原德育主任赵加宜主任的 “英雄教育” 提议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把学校命名为‘雷锋小学’‘钱学森学校’?让孩子们每天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北京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付云含分享了“家校沟通热线” 更给出实操方案:班主任每天 10 分钟电话沟通,用 “金山文档” 记录问题,一年下来,12345 投诉归零 —— 原来,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 “看见” 的诚意。

image.png

付云含

当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心理班会上画出 “爸爸的肩膀”,当朝阳区教师学会用 “阳光心态” 课程化解学生焦虑,当社会开始用《敦煌守护者》这样的作品替代不良动漫 —— 我们终于明白: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某个人的战斗,而是家庭的温度、学校的宽度、社会的厚度共同编织的保护网。

正如主持人吴迪所说:“今天是国际家庭日,让我们记住:最好的教育,不是逼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陪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温暖的港湾,这才是我们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编辑:吴迪 摄影:刘慧瑶)

责任编辑:韩利
  • 心理健康
  • 青少年教育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