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经济强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美丽乡村和特色村,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客观呈现了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千年未有的巨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版图日渐调敝,还有涉及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搬迁村,特别是山区部分乡村,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进城镇,在村群众老龄化、传统产业退化,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也逐渐流失,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早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列为主要任务之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就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编修村史、村志”。
顾名思义,村志全面系统地记载着本村域内的山川河流、姓氏人口、民生百业、社会规范、宗族文化、风俗习惯、节庆工艺等内容,成为村域文化基因的载体。通过深度挖掘不同类型村落的发展之路,开展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前进道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编修村志,不仅是记载乡村嬗变的历史与现状,展现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革的重大成果,还对汇聚乡情、留住乡愁、抢救乡村历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繁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编修村志对于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汇聚乡村振兴合力、激发乡村振兴动能三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村志是记述村民、村景、村貌、村事、村情的重要载体,是村落建设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缩影。编修村志,要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执行,坚持志体,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在篇目设置、体裁运用、资料选择、语言文字、图表照片等方面可适当创新,记市县乡镇志之无、详市县乡镇志之略,显本村特有独有之长,不“千志一面”,做到可读、可用,堪存、勘鉴。志书内容应凸显本村“名”“特”风采,有选择地记述村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以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景点古迹、风土民情为记述重点,尤其要对民风古韵、信俗文化、民营经济、生态环境等内容着重挖掘,充分记述。发挥村志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坚持“人为志本”原则,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核,反映村民生活、情感,记述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让村民从村志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二、汇聚乡村振兴合力。乡村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古老建筑、家谱族规、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历史的见证,是村民生活的纽带和共同记忆,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以编修村志为抓手,深入挖掘村域独特资源,衔接国家有关政策支持,科学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编修村志,记述村民的礼仪、风俗、习惯,村民的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内容,展示村落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人文习俗、艺文典故,让优秀的乡土文化浓厚乡情,凝聚村民自发建设村庄的共识,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条件的乡村,加快建设村史馆,集中策展编纂村志征集的珍贵民间信件、活动照片、音视频资料及老物件,生动再现族群生活的共同记忆,唤起对祖辈和自身成长经历的乡愁,让人们追忆历史、联结情感,调动村域乡贤、文化能人、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整合人才、资本、项目等发展要素,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培育新兴产业,使乡土文化与乡村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发展合力。
三、激发乡村振兴动能。编修村志重在用志,要以文创、文旅为底色,让辑录在村志里的乡村文物古迹、谱牒碑刻、民间艺术、戏曲民谣、民俗活动、名人轶事、乡土美食等有形的乡村记忆“活”起来,深挖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开发创作脍炙人口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如短视频、地方文化读本、文旅地图等)。与此同时,要不断深化村志成果应用,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适时举办具有乡村重大影响的会节活动,融入各种农事及手工体验,以生动的故事叙事,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让广大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品质和村庄的知名度,做好乡村“土”“特”“趣”“活”大文章,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能。此外,要构建产业导入、利益链接机制,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推介引流活动,搞好招财引智工程,对接市场专业团队联动运营,打造地域文化标识和特色产业品牌,以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丰富文旅体验内容来实现突破,不仅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文化动力,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村志是记录村庄的前世今生并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的载体,充分发挥村志编修的综合效益,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综治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让乡村的独特文化和自然资源融入时代元素,展现其时代魅力和风采。未来,要以乡村文化独特性赋能共富产业引领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高尚的职业,在联农带农富农探索中走出一条中国式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之路。(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市县志指导处二级调研员薛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