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五里村,年近六旬的烟农陈文友,是一名老党员、老支书,他用十多年的光阴,在烟田与稻田的交替轮回中,谱写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动人乐章。从烟叶的清香到稻米的芬芳,这位“泥腿子专家”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烟稻轮作+精深加工”的致富新路,让土地生长出乡村振兴的希望。
烟田里的觉醒:寻找土地的生命密码
清晨,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陈文友站在村口的山坡上,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土地,目光落在山脚下那片碧绿的“海洋”里。作为种了十几年烤烟的老把式,他比谁都清楚烟稻轮作的重要性,通过“烟稻轮作”模式可以避免农田闲置、改善土壤地力,实现“一田双收”。可是在历年的常规水稻种植中,扣除成本后,水稻的收益微薄,许多人对水稻种植的兴趣大大减退,陈文友对此事也很是烦恼。
“一定要让土地出效益!”陈文友翻出泛黄的农技手册,在烟稻轮作的章节反复勾画。他开始骑着摩托车跑农技站,把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子一袋袋往家搬。籼稻、粳稻、香稻......试验田里插满写着编号的竹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分蘖数、抗倒伏性、病虫害情况。最终,一款被称作“猫牙米”的品种,因米粒形似弯月、晶莹如玉得名,具有极强的抗旱性和抗病性,在众多品种中脱颖而出。
稻浪中的突围:小品种叩开大市场
陈文友决定自己扩大种植,首季试种,猫牙米虽然亩产只有800斤左右,但其适应性强,在烟田PH值偏酸的土壤里长势良好,与烟草的生长期完美衔接。通过加工得出的米粒,做出的米饭冷后不回生,特别适合深加工。
正好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陈文友高兴的把“猫牙米”煮成米饭端给乡亲们尝试,看着米饭,很多人在质疑。“米粒这么细,怕是不出饭”“现在人都吃东北大米,这本地籼米能卖上价吗?”陈文友不言语,给每人盛了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清甜的米香在会议室弥漫开来,有人喊道:“这跟小时候的味道很像!”
陈文友带着米样在四周市场跑了一遍,反应极好,市场需求强烈,“这种米做米粉粑既有嚼劲又不粘手,正是我们需要的!”消息传回村里,有几户种粮大户当即决定开始试种。如今,已渐渐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多亩。
产业链上的蝶变:一粒米的价值提升
走进米业加工车间,轰隆作响的机器正将晶莹的猫牙米幻化成不同形态,这边全自动生产线产出真空小包装的“月子米”,那边深加工成袋的米粉。“以前卖稻谷每斤在1块5”,现在深加工后综合产值超过7块。陈文友笑得合不拢嘴。
不远处,正是村里组织施工队对沟渠进行升级改造。站在山坡上,陈文友指着连片的烟田说:“春天是碧绿的烟苗,秋天变金黄稻浪,冬天翻耕将杂草压在土里当绿肥,这才是土地该有的样子。”
暮色中的稻米加工厂灯火通明,窗外,晚风拂过田野,仿佛在演奏一曲古老而新生的田园交响。在这片充满韧性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仍在继续,而答案,永远生长在下一个春天里。老支书陈文友的故事印证着最朴素的道理,土地从不辜负用心的人。当科技赋能遇见传统智慧,当产业思维激活沉睡资源,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由千千万万个“泥腿子专家”执笔绘就。(吴姚、张婧、周凯)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