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临沭大地,山岭间麦浪翻滚,骄阳似火。一场“三夏”攻坚战正在打响,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山间麦地与玉米地间,用汗水浇灌丰收希望,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这群红马甲便是山东临沂临沭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玉山镇东石河村第一书记王广奇及他组织的“三夏”志愿服务队队员。
抢收麦浪:志愿力量奔涌
在玉山镇东石河村的山间麦地里,第一书记王广奇弯腰收割小麦,镰刀上下翻飞,麦穗应声而落。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衣衫。周围,王良彦等志愿者也在忙碌,有的捆扎麦穗,有的搬运麦子。这片山间麦地地处山岭,道路崎岖,收割机无法进入工作,给抢收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但志愿者们没有丝毫退缩。
“这片麦地是困难户李保田家的,他身体不好,孩子在外打工,咱们得赶紧帮他抢收完,不然下雨麦子就烂在地里了。”王广奇抹了把汗说道。
自“三夏”生产开始,王广奇便积极组织临沭县局(分公司)和当地农业部门的志愿者,奔走在帮助困难群众抢收抢种的第一线,确保颗粒归仓,地无撂荒。
抢收现场,王广奇带头挥汗劳作,志愿者们配合默契。他一边带头苦干,一边还关注其他志愿者情况,提醒注意安全、适时休息。在王广奇带领下,志愿者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山路往返奔波,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王广奇动作娴熟、收割迅速,其他志愿者也毫不逊色,捆扎、搬运有条不紊、高效推进。很快,一块块山间的麦田被收割得干干净净,一车车沉甸甸的麦穗陆续运出,确保颗粒归仓,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太感谢王书记和志愿者了,要不是他们,我这几亩麦子不知啥时候收完。这山路难走,他们还这么卖力帮我,我心里特别感动!”李保田满怀感激地说。
播种希望:科技赋能山乡
夏风轻拂,麦收刚过,又是一年玉米播种时节。“老张,快走,王书记又邀请专家来给我们讲课了!”在临沭县玉山镇东石河村,几位村民正互相催促着往田间赶去。不远处的玉米地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李伟正指导王广奇和几位农户操作新型小型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播种要注意行距与株距的均匀分布,这样有利于玉米生长、通风透光;同时要掌握好播种深度,太浅容易导致种子失水,太深则会影响出苗率。”李伟边调整设备参数,边耐心向村民和王广奇讲解种植要点。
东石河村的大部分农田分布在山岭之间,受地形限制,大型农机难以进入,多年来村民只能依靠人力劳作,效率低、负担重,让不少农户苦不堪言。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农村干部,王广奇对村民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深知,只有科技才能真正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为此,他主动对接农业专家进村授课,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升种植水平。不仅如此,王广奇还坚持自我提升,认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接受新理念、应用新技术,农业生产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现场指导后,在王广奇的带领下,志愿者和村民们操作着播种机,将一粒粒玉米种子精准播撒进土地中。尽管部分地块地处山岭,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有序推进播种工作,为秋季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守护粮仓:志愿精神绽放
6月15日正午,东石河村的晒麦场上闷热难耐,年过七旬的老汉陈德贵抬头望着西北天际翻滚的乌云,神情凝重,攥着竹耙的手背上青筋暴起,仿佛要与即将到来的风雨角力。
陈德贵是东石河村一位留守老人,今年种植的3亩多小麦全靠志愿者帮忙收运回家。今天早上他看着天气晴朗,便将小麦晒在了家门口的麦场上,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看着翻滚的乌云,陈德贵着急得不知怎么办好。
就在这时,一辆三轮车急刹在麦场边,三个“红马甲”跳下车来,领头的王广奇甩开被汗水浸透的袖管,大声喊道:“老叔!能收多少是多少!”话音未落,豆大的雨点已噼里啪啦砸下,打在铁皮围栏上清脆作响。
王广奇抄起木锨,熟练地斜切入麦堆,手腕一抖,金黄的麦粒便精准地扬进蛇皮袋中,细碎的秸秆随风飘入雨幕。“这老家伙什可比铁锹还利索!”他说着,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
最后一袋麦子滚进堂屋时,陈德贵家水泥地板上已垒起十八个鼓囊囊的蛇皮袋。王广奇蹲下身,手指插进麦堆试了试湿度,随后他看着陈德贵说:“我听说底下垫褥子,顶上压砖头,潮气散得快!老叔,要不我们试试?”陈德贵点点头,大家又立即行动起来,用废弃的被褥给麦堆做了防护。
暴雨渐歇,屋里一片忙碌后的安静。陈德贵端出早已备好的姜汤,硬塞进每个人手中:“你们赶快喝点,去去寒湿气。今天多亏你们,不然我家的小麦全泡汤了。”
王广奇接过姜汤,轻轻一笑:“咱们是志愿者,更是乡亲。粮食保住了,就是希望保住了。”
粮仓不仅装满了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守望相助的力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如阳光般温暖人心,悄然绽放。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