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北京市朝阳区南新园小区居民多年的阳台漏水问题,近日在社区党委的牵头推动下取得突破性进展。84户居民成功签约维修协议,这一因责任界定模糊、费用分摊争议而拖延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获解决。南新园社区党委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老旧小区治理新路径。
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南新园小区是北京市首批康居工程,随着时间推移,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阳台外墙开裂渗漏成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由于维修责任主体不清、费用分摊难以达成一致,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面对困境,南新园社区党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联合北京市朝阳区房管局物业科、北京市朝阳区房屋管理局第五管理所(以下简称房管五所)及地区城乡办等管理部门,创新工作模式:
1、精准摸排建台账:社区党委组织包楼社工,通过“敲门行动+线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84户存在漏水问题的居民家庭进行“一户一档”详细摸排,建立涵盖房屋状况、渗漏点、居民诉求等信息的动态数据库,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社工们针对台账中反映的居民疑虑,逐一上门耐心解释政策,有效化解分歧。
2、搭建平台促协商:社区党委设立“好邻居议事厅”,邀请专业人士、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和施工单位,围绕维修方案、费用分摊、质量维保等核心议题进行多轮协商。朝阳区房管局物业科、房管五所作为房屋管理的行业管理部门,在议事厅中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标准指导和政策法规解读,明确了责任边界,为制定公平可行的维修方案奠定了专业基础。坚持“共议方案、共商价格、共督质量”原则,通过市场比选机制,由居民代表评估选定质优价廉的施工团队,最终采用“打包服务”模式推进维修。
3、全程服务强保障: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全程参与,担当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质量监督员等多重角色,提供从政策解读到工程验收的“全周期”服务。地区城乡建设办则发挥其在房屋修缮领域的专业优势,对维修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并对施工过程的关键节点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建立“未诉先办”机制快速响应问题,并对特殊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同时,引导居民通过议事厅、监督组参与工程监管,确保质量。
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推动了居民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抵触观望到最终主动签约参与。困扰居民李阿姨多年的漏水问题得以解决,她感慨:“真没想到,这么多年的难题这么快就解决了!”
84户居民成功签约维修协议,迈出了解决南新园小区多年阳台漏水问题的第一步,探索出一条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的工作路径。下一步,南新园社区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以第一批参加“打包服务”维修的房屋为小切口,加大宣传引导、沟通对接,逐步消除居民疑虑,争取在主汛期来临前能够完成全部维修工作,让小区居民能够平安度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