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频道稿件中心

大学生志愿者“三维普法”模式创新对犯罪预防的实践与思考

2025年07月03日 20:52:35

1.jpg

自2023年暑假起,作为刚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的大学生,在中共铜川市委文明办、铜川市法学会和铜川市公安局耀州分局锦阳路派出所的指导下,笔者牵头成立了铜川市搭把手大学生普法志愿服务队。在寒暑假开展的系列活动中,这支大学生普法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反诈普法宣传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志愿者们巧妙运用“漫画卡—顺口溜—情景剧”三维普法模式,成功推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条文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化认知,构建起“法治传播—风险预警—群体免疫”这一全新的犯罪预防范式。

犯罪预防现代化进程中的普法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无疑为犯罪预防体系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构筑起严密的法律制度防线,以刚性的规则约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更要着力培育全民法治素养这一“软实力”,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当前基层普法工作却面临着三重尖锐矛盾。

首先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认知偏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普法方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大多数群众面对法律条文时,往往存在“抽象化认知障碍”,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其次是能力与任务的动态性失衡。司法部门在普法工作中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普法力量缺口较大。与此同时,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法不断更新迭代,其迭代周期已大幅缩短,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最后是效果与投入的边际性递减。尽管司法部门不断加大对普法经费的投入,但同期电信诈骗案发量的下降速度却较为缓慢,普法工作的成效未能与投入成正比。正如我在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时所说:“普法不是法律条文的搬运工,而是法治精神的播种机。”这深刻地启示我们,亟需构建一套更具穿透力的法治传播体系。

路径创新:“三维普法”模式的实践突破

志愿服务队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共同创建了“三维普法”新模式,形成了法治传播的立体化矩阵。该模式按照“认知层(漫画卡)→ 情感层(顺口溜)→ 行为层(情景剧)”的逻辑顺序推进,实现了法律条文具象化以及风险场景沉浸式体验,使法治认知转化率提升至72%,电信诈骗报案量下降41%。团队针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专业法律,精心开发了一系列法治漫画卡。在技术解构方面,将法律条款巧妙转化为场景图示;要素解构则采用“法律要件—行为要素—风险场景”三级解析框架。 这种创新的“视觉翻译”方式,使法律认知效率提升了3倍。通过对陕西鑫材鼎速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测试结果显示,关键条款的记忆留存率从19%大幅提升至67%。

情感共鸣:风险警示的“声波共振”

团队创作了方言反诈顺口溜,如“陌生电话莫轻信,要验证码是陷阱,公安法院有程序,不会电话让你急”。这种“声波普法”形式,让农村中老年群体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升了58%。这种“沉浸式普法”使法律认知转化为行为免疫的有效率从31%提升至72%。某企业财务人员李某在观看《真假老板》情景剧后,敏锐地识破了“冒充领导”的诈骗手段,为企业避免了48万元的损失。

青年参与驱动的犯罪预防现代化:构建法治共同体

“三维普法”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的边界,构建起一个从“单向普法”到“协同共治”的法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公安机关提供专业指导,并与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实现数据共享;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与公安机关共同进行内容共创;基层群众参与反馈,为普法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律师与人民公安大学学员则提供理论支撑,确保普法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正如我在团队培训中所强调的:“青年不仅要做法治建设的见证者,更要成为现代化治理的创变者。”

深化路径:犯罪预防法治化的体系建构

为了进一步推动犯罪预防法治化,需要筑牢“三维伦理”防护网。在内容伦理方面,建立普法内容三级审核机制,防止出现“妖魔化”宣传,确保普法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数据伦理方面,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普法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在传播伦理方面,杜绝“以案炒案”,维护司法权威性,营造良好的法治传播环境。

截至2025年2月28日,铜川市搭把手大学生普法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已达1500小时,足迹遍布3个工业园区、12个行政村,惠及群众超过5000人次。陕西日报、铜川日报、铜川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对这一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

大学生普法志愿服务队的“三维普法”实践充分表明,通过充分激发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力量、构建场景化的传播体系、完善法治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破解“防不胜防”的治理困境。未来,青年志愿者要突出普法工作重点,提升普法工作质效,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2.jpg

作者:陈宇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2023级2区队学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曾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陕西省“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来源:文明铜川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祥宇
  • 法律
  • 司法局
  • 社会万象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