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来凤,暑气初盛的风拂过田垄。晨曦微露时,来凤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张梦躬身站在绿水镇香沟村的烟垄之间,指尖轻触着打顶后昂首舒展的烟叶,听烟农谭平科念叨着墒情变化。“小张你瞧,按你们教的盛花亮苔打顶要领,这上部叶和中部叶没啥差别呐!”谭平科古铜色的手臂横在烟株上方,用指节的老茧感受着上部叶迸发的新生力量,宛如新生的烟叶在晨露里泛着油亮的光泽,刚摘除顶端花序的茎秆处,正渗出晶莹的汁液。
这是张梦自2023年进入湖北省恩施州烟草公司开启多岗位锻炼的第三站——来凤县局(营销部)生产科。六月烟叶生长季正带给她全新的视角切换——从审计科的电子台账到田间地头的墒情日志,四百多个日夜的基层淬炼,在烟叶舒展的弧度与烟农额角的汗珠中,张梦触摸到了行业最真实的脉搏。
破茧:从“数据格子间”到“泥土大课堂”
2023年夏天,张梦揣着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证书走进恩施州烟草公司。本以为会与报表和账本为伴,却被分配到宣恩县万寨烟站参与烟叶生产。第一次踏进育苗基地,面对一盘盘嫩绿的烟苗,张梦连“漂浮育苗”和“托盘育苗”的区别都说不清,手忙脚乱的样子引得技术员郭石直摇头。“大学生,光会看论文可育不出壮苗!”他递给张梦一双胶鞋,“走,进棚学真本事!”
那天下着细雨,张梦猫着腰钻进雾气蒸腾的育苗棚。郭石教张梦辨识烟苗健康状态:“叶片挺直、根须雪白才是好苗,像这种‘高脚苗’得赶紧间掉!”张梦掏出手机拍照记录,水汽却模糊了镜头。回宿舍后,张梦翻出《烟草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对照白天的观察反复揣摩。渐渐地,张梦意识到:书本上的术语只有与土地的呼吸同频,才能真正被理解。
为了摸透育种门道,尽快地熟悉一线生产,张梦主动花时间守在苗棚里。白天跟着技术员调控水温酸碱度,晚上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烟苗的影响。育苗期间,张梦的工作服总是沾着泥浆,笔记本上记录着育种数据。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张梦用方言讲解着最新的育苗方法,台下老烟农们竖起大拇指:“这闺女说得在理!”那一刻张梦忽然明白:真正的专业,是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蝶变:用技术点亮"黄金叶"
2024年开春,万寨乡烟站办公室里,60岁的烟农石继义攥着手机来找张梦:“闺女,这贷款我申请了三遍总是通不过!”原来,老年烟农大多不会使用手机申请贷款,更不懂电子化流程。为此,张梦连夜研究贷款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第二天又入户帮助老烟农们在手机上操作。第一个就是老石,张梦手把手教他用手机扫描证件、电子屏签名,讲解贷款合同条款。三天后,贷款到账时,他摸着手机短信直念叨:“这辈子头回觉得数字不咬人了。”
“这有机肥怎么用了不见效?”推广会上,烟农们对有机肥的抵触让张梦始料未及。张梦查阅资料,为烟农们展示外地经验,带着烟农蹲田埂比较:“传统化肥见效快,但土壤容易板结;有机肥就像慢火煲汤,养地又养苗。”秋收时,烟农的有机肥田亩产多了几十斤,烤出来的烟叶又醇又香。如今烟农们大都用上了有机肥,成本也没增加,烤质却是越来越好,烟农们都说这是“地里长出来的养老金”。
作为新时代烟草人,张梦深知: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民赶上科技快车,而是陪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车厢。当“老石”们用长满老茧的手点击屏幕时,那些跳动的数据便不再是冰冷符号,而是土地与时代共鸣的和弦。
绽放:在乡土深处书写青春答卷
春耕时节,张梦正在办公室翻看烟草种植数据,烟农安大亮走了进来,满脸愁容。原来他家去年因烟叶减产,连买肥料的钱都凑不齐。“您先用我的,收烟时再结账!”安大亮搓着皴裂的手念叨:“你这丫头咋比亲闺女还实在?”一个月后,他家的烟苗蹿了起来,逢人就举着烟叶夸:“这是小张赊给我的‘争气肥’!”
张梦带着“环保课堂”进村入户。在烟农家里,张梦举起发硬板结的旧地膜:“这些塑料埋在地里十年都烂不掉,咱们把它回收起来,还有补贴哩,又省钱又保护环境!”当满载回收膜的拖拉机驶向加工厂时,老烟农们拍着车斗说:“这绿水青山真能变金山!”
沾着泥土的日子,教会张梦青春的另一种计量方式:是用膝盖跪过的田垄丈量责任,是用晒红的脊背托起信任,是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叩响乡村振兴的门环。晨露未晞时,张梦常站在山岗远眺:连片烟田披着银亮的新膜,如大地的鳞甲般熠熠生辉。那些曾经顽固的旧地膜,终是化作了滋养新苗的春泥;那些赊出去的“争气肥”,正在抽穗拔节中酝酿着金秋的丰饶。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青翠烟田,张梦听见泥土深处传来细碎的萌发声——沾着晨露的地膜正默默讲述着,青春最美的绽放,永远生长在土地需要的地方。
扎根:青春与金叶共舞
如今,张梦的指缝里总嵌着擦不净的黑泥,胶靴沾满洗不掉的泥土。有朋友问张梦:“天天钻山沟不觉得苦吗?”张梦总想起那个早晨——田垄间,老谭指着“新生”的叶片对张梦说:“从前觉得你们年轻人吃不了苦,现在看,你们才是‘新农人’!”
作为“95后”新一代烟草人,张梦这样的年轻人既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是田间地头的守望者。当他们学会用无人机航拍烟田长势,用大数据分析种植模型时,总会想起入职时的希冀:“让技术带着泥土香,让服务透着烟火气。”在硒都的沃土上,这群青年正以科技为犁,以情怀为种,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踏歌而行。
张梦心中常浮现这样的景象:烟农们捧着手机笑谈丰收,金灿灿的烟叶在屏幕上连成一片海洋。而她和同伴们,依然穿着胶靴穿行在青山碧水间,继续书写属于她们的“青春种烟记”。
后记:此心安处是吾乡
两年时光,从青涩学生到“烟农贴心人”,张梦愈发坚信:青年人的担当,就藏在沾着露水的胶靴里,刻在晒得黝黑的脸庞上,生长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脉搏中。这片土地教会张梦的,远比课本更深刻——真正的成长,是向下扎根的力量;最美的芳华,是向上托举的希望。(乔保明)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