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华丽转身:从“不能造”到“造得好”。
五载光阴,中国经济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世界舞台上徐徐展开。在这五年里,我们见证了“不能造的越来越少”与“能造的越来越好”的深刻变化,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曾经,我们面临着诸多“不能造”的困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半导体芯片、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一度成为我国工业的“卡脖子”难题。记得十年前,高铁的核心技术还基本依赖进口,如今中国高铁不仅实现了自主创新,还以先进的技术和运营模式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高端数控机床也从少量进口到如今大量国产化,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领域,让“中国制造”逐渐走向“中国创造”。
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能造的越来越好”已成为新的标签。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足6%,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接近30%。中国汽车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取得了优异成绩。这背后,是我们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是一次质的跨越;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这是一次华丽的蜕变。中国经济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新的征程中继续突破,因为我们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将为我们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经济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