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叶中华)7月15日,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近些年来,应急管理部立足于“全灾种、大应急”,不断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既借助新技术,又用好“老把式”,确保预警到重点地区、叫应到重点人群、应用到关键场景,为避灾避险、应急准备争取更多的时间“窗口期”,为风险评估、抢险救援提供可靠的“全景图”。
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作发布。 应急管理部供图
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介绍,应急管理部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强化会商研判方面,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完善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制度,定期组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开展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结论及时向社会发布,引导公众和重点地区做好风险防范;部内建立灾害风险周研判和汛期每日会商机制,根据会商研判情况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并组织开展早期处置,有针对性地强化应急准备工作。
在加大科技赋能方面,建成运行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接入气象、水利等6个涉灾部门50余类实时监测预报预警数据,以及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30余类灾害数据;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发灾害预警评估和模拟仿真模型,为开展多灾种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入汛以来,跟踪分析研判台风、洪涝、城市内涝、强对流天气等灾害的高风险态势,加强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及时提醒重点地区做好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在加强遥感监测方面,建立重大灾害社会力量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目前已有600余家单位、2000余架无人机参与,基本形成中东部地区2—6小时、西部偏远地区12小时以内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民、商等卫星资源优势,完善卫星遥感应急监测机制,为险情灾情研判、失联人员搜救、救援队伍作业提供支撑。入汛以来,在南方多地洪涝地质灾害现场勘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筑牢人民防线方面,进一步推进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指导各地加强报送队伍的建设和开展广泛的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长期以来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工作,是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的“老把式”,经验丰富,许多险情在成灾前就被发现并成功处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