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中国大地,绿意盎然间涌动着开放合作的热潮。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城市联盟(ACM)代表团一行,循着“碳”索之路的轨迹,跨越亚欧大陆来到中国,在10余天里深入北京、深圳、常州、昆山、杭州、上海6座城市,走进特变电工、索英电气、星星充电等企业与产业园区。
这场以绿色为底色的跨国对话,不仅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中国与西班牙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务实献礼,更以理念共鸣、技术对接、产业协同、机制创新的立体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欧合力。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城市联盟(ACM)代表团走访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蚂蚁科技集团全球总部。江佳骏摄
绿色共识:
从危机反思到合作共鸣
“4月的大停电事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能源系统韧性建设的紧迫性。”在6月29日由“碳”索之路组委会、丝路国际智库主办的“碳”索之路丝路名城推介活动现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城市联盟(ACM)主席、拉加里加(La Garriga)市长、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原第一副主席梅里特塞尔·布多向在场嘉宾细数欧洲城市的共同困境。今年4月,西班牙大面积停电事故影响超5000万民众,直接经济损失逾200亿欧元,暴露出极端气候下能源系统的脆弱性。这一背景下,以城市为单元的能源韧性建设成为共识,代表团的访华行程也被赋予了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尚勇在上述活动的致辞中点明合作要义:“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突破性进展,从内蒙古沙漠光伏基地到甘肃敦煌光伏电站,既实现了规模化发电,又推动了生态修复,为全球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这番话引发在场中欧嘉宾的强烈共鸣。
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碳”索之路组委会联席主席、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在主持活动时强调:“这场以‘碳’为媒、以‘绿’为桥的对话,要让技术对接更精准,让合作共识更坚实。”数据印证着合作基础——今年一季度中欧双边贸易额达1.3万亿元,中西绿色产业从清洁能源共建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已实现从资本流动到技术标准的深度融合。
中国欧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宋敬武表示,从清洁能源共建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合作已从资本流动延伸至技术标准与发展理念的交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西更应携手拓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以规则互认破除壁垒,让合作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梅里特塞尔·布多在推介中坦言:“加泰罗尼亚代表的947个城市,正迫切需要像中国这样经过实践检验的绿色转型方案。”她特别提到,中国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为欧洲城市提供了全新视角。
技术对接:
园区里的“城市合作样板”
在索英电气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模拟电网电压骤降30%的极端工况,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瞬间启动调节,屏幕上的曲线在0.3秒内恢复稳定。索英电气董事长王仕城介绍,该企业参与的北京冬奥会储能项目、青海玉树光储微电网系统,已在极端环境中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我们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通过中国电科院认证,累计交付超16吉瓦系统,愿与欧洲伙伴联合研发适配技术。”王仕城说。梅里特塞尔·布多回应:“加泰罗尼亚正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期待这样的技术能尽快落地。”
城市的绿色需求,总能在企业车间找到答案。在常州星星充电基地,“光储充检”一体化系统让代表团成员驻足良久。当看到光伏发电、储能调峰、电池检测的全流程闭环运行,加泰罗尼亚城市联盟的代表们算起了经济账:“家庭方案在西班牙试点年均省电320欧元,若推广到947个城市,效益不可估量。”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TianGong数据库演示现场,助理研究员常慧敏展示的碳足迹核算系统,目前已覆盖90余个行业、服务全球15万用户。“这套系统已支撑多家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常慧敏介绍道。梅里特塞尔·布多当即表示:“希望加泰罗尼亚科研机构能够参与共建数据共享平台,破解碳核算标准壁垒。”
从电网安全到城市治理,中国技术方案与欧洲需求形成精准对接。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交通系统已在欧洲应用,使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7%;蚂蚁科技集团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的区块链碳足迹管理项目,为30家欧洲企业提供了透明化解决方案。中国企业的技术方案正以“城市需求导向”,精准匹配欧洲城市的转型痛点。
产业协同:
从项目合作到生态共建
在昆山中西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海斯坦普汽车组件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转。作为首批入驻园区的西班牙企业,其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96项专利技术中近三成源自中欧联合研发。“这里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20家西班牙企业2023年销售额突破32亿元。”昆山市副市长宋崎向代表团介绍。
在位于昆山市的西班牙蒙德拉贡工业园中,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园区内通过技术共享推动光伏自发自用,废料回收利用率达95%。这种“中国园区+欧洲理念”的模式,成为产业协同的新范式。梅里特塞尔·布多在参观后深有感触:“蒙德拉贡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理念与昆山的低碳实践高度契合。”
根据加泰罗尼亚贸易投资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该地区吸引中资12.79亿欧元,200家中国企业在此设立子公司;而昆山对西班牙投资2023年同比增长40%,涉及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从‘招商引资’到‘双向奔赴’,这是城市间产业合作的成熟标志。”宋崎说。
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正从园区延伸到贸易网络,这种双向流动更具深意。在7月7日浙江杭州举行的“碳”索之路·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圆桌交流活动上,杭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卫菁给出一组数据:2024年杭州新能源电池、储能设备出口同比增长23%,其中对西班牙出口增速达37%。“我们的跨境电商平台已帮助65家绿色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下一步将在巴塞罗那设立海外仓。”陈卫菁说。
机制创新:
让城市合作长效化
城市间的机制创新,正在解决合作中的“堵点”。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与加泰罗尼亚能源机构的合作同步推进。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介绍:“近期已组织20家企业与欧洲伙伴对接,重点突破储能标准互认,预计可降低技术准入成本15%。”这种机制创新破解了此前的合作瓶颈,使更多中国企业的光储一体化方案加速进入欧洲市场。“通过标准互认,储能设备进入欧洲市场的周期缩短40%。”俞振华说,这种效率提升让中国的新能源方案能更快落地加泰罗尼亚大区的社区试点。
在丝路国际智库副理事长杨东平看来:“这标志着合作从项目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将降低跨境合作的交易成本。”
教育合作则为长远发展储备人才。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潘庆中表示:“绿色转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这与梅里特塞尔·布多“培养跨洲绿色领袖”的期待形成了共鸣。
从宁波舟山港与汉堡港的“净零航运走廊”,到巴塞罗那港计划与上海港的合作,中欧城市间的机制创新正让绿色合作从“项目合作”走向“系统共建”。
未来展望:
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
在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总部的展厅内,代表团成员体验着“城市大脑”系统如何优化交通、能源配置。当得知杭州碳排放强度5年下降23%,梅里特塞尔·布多感慨道:“中国与西班牙虽相隔万里,但绿色发展的目标高度一致。”
这场历时10余天的“碳”索之旅,涵盖技术研发、产业落地、标准互认等领域,绿色已成为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从企业到城市,从技术到理念,双方正以精诚合作书写着优势互补的新篇章。
从西班牙大停电的危机反思,到中国企业的技术方案落地;从单个项目的合作签约,到制度机制的创新构建,中欧绿色合作正迈向更深层次。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中欧以“碳”索之路为纽带的务实合作,不仅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能,更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范本。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下一步将计划组织中国环保企业代表团访问欧洲,促进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共同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返程前,梅里特塞尔·布多表示:“绿色合作,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事业。”这句话,恰是中欧携手前行的坚定承诺。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 第 05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编辑: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