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维向记者表示,唯有强化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与可持续竞争力。
黄维是中国有机电子学科、塑料电子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是指将有机、无机或有机无机复合(杂化)材料沉积于柔性基底上或以自体为支撑,形成以电路为代表的电子(光电子、光子)器件及其集成系统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与技术。该技术具有“轻薄柔透”四大特性,能够推动各行各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的“开道超车”。
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黄维,了解以柔性电子为方向的科技强国路径。
发展具有超高
产业附加值的智能制造业
中国城市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技术突破的爬坡过坎关键时期。作为科技工作者,您认为如何精准把握战略窗口期,推动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黄维:回顾人类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紧紧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通过布局相关产业实现了超高的产业附加值。
以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领域为例,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布局,并组建合资企业,让新加坡在集成电路领域迅速崛起。而在之后的几年里,新加坡的GDP增量始终保持在10%以上,甚至有一个年份高达26%。
我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放眼未来产业。我们不能简单地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尽管过去的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进入新时代后,重复过去的老路显然遇到了一些困难。
10多年前,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信息领域头部企业,商业地位可谓如日中天,然而在几年前,它们或多或少都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我记得在2018年的一个秋日,我与上述企业中一位负责人从上午八点半交流到下午。在那次思想交互中,我建议“BAT”等中国信息领域的头部企业,要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及时、快速地进行转型。因为这些企业此前的高速增长和高额利润,主要依靠两大因素:一是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红利;二是将海外的一些成熟技术在中国化的语境下加以应用。但如今这种模式已经遇到了阻碍。
3年前的秋天,我在济南举办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上发表了一小时报告,通过幻灯片展示了团队研究与个人思考:基于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软科技形成的数字经济,其可持续发展需以先进材料、柔性电子等硬实力为基础,方能为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支撑。换而言之,制造业的发展需以先进材料、新材料及材料科学等底层技术为根基,充分融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软科技与以柔性电子为代表的硬科技,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所以,我呼吁,发展以柔性电子未来产业为代表的具有超高产业附加值的智能制造业。这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根本保障。而发展未来产业,前期需要颠覆性技术创新。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那些已经比较成熟,实现了产业化和大规模量产的技术,而是孕育未来产业的新技术。
颠覆性技术具有4个突出特性,即变革性、导向性、广泛性、引领性,其中核心特性是引领性。期待这样的引领性技术能够早日落地,而这种引领性必然植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长期深耕与重大突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孕育出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新质生产力。
加强深度基础研究
助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
中国城市报: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浪潮中,您认为值得关注的科技前沿领域有哪些,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是什么?
黄维:我1979年进入北大学习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认为,在当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仅关注数理化基础学科已显不足,还需加上“生计电”,也就是生物、计算机和电子科学技术。
要立足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准确把握并科学预判未来科技发展态势。首先任务是明确具有战略价值的科技前沿领域,以此为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我提出了“MILPA”的概念,也就是要着力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科学,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以及以自然科学互补共进的艺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教育。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演进历程,生动诠释了“一代材料催生一代产业,甚至塑造一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彰显了材料科学作为基础性、根源性技术的核心地位。
在当代科技格局中,柔性电子、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数据科学均对应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将这八大领域的英文词组首字母组合成一个英文单词,叫“FAMISHED”,英文原意是饥饿科技,现如今它是科学技术前沿。一个地区若能在这类前沿领域中精准把握1—2个方向,便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此,我认为必须以深度基础研究为支撑,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是“开道超车”,即通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引领发展。
柔性电子市场
前景广阔
中国城市报:您长期致力于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与推广,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柔性电子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核心特征,以及它的具体应用潜力。
黄维: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科学与技术,柔性电子具有可变形、便携式、质量轻、可穿戴,亦即“轻薄柔透”等四大特性。正是因为这四大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公共安全、国防军工、健康医疗等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在未来信息芯片、高端智能装备、新型电子器件等战略方向,该技术有望催生突破性创新,开拓全新的产业空间。
“轻”无疑是柔性电子的一个突出特点。“轻”意味着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弥补动力短板。
“薄”的特性使其在脑机接口、植入式诊疗等应用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柔”是柔性电子最早进入人类视野和消费市场的特性。10多年前,三星电子首先推出折叠手机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迅速跟进,小米也紧随其后;而且柔性电子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空间很大,不只是局限于折叠手机,还有很多用途等待我们去拓展和落地。
“透”的特性主要应用在国防军工领域,并且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我们团队3年前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全透明光伏发电玻璃的研发,这一技术有望让每一栋建筑,包括汽车这样的移动装置,都成为或大或小的光伏电站。
在信息显示领域,柔性电子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未来钙钛矿光伏同样值得期待。
根据7年前某研究机构预测,到2028年,中国制造的柔性电子在泛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规模将突破3000万美元,预计占未来10—15年柔性电子整体市场的40%份额。
因此,我认为,柔性电子产业不仅市场前景广阔、增长迅猛,更将逐步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在未来产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标题:筑柔性电子强国之路 实现科技创新“开道超车”——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维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 第 07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杜英姿 郑新钰
编辑: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