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发展繁荣的浓厚根基与持久动力。2025年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家庭 文明校园的通报》,库宗桥镇继续蝉联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库宗桥镇,来看看这个花海小镇的故事。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漫步在衡阳县库宗桥镇的山水之间,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座特色小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明为底色,将产业强基、生态塑形、治理固本、文明铸魂深度融合,在青山绿水间铺展开一幅生机勃勃、乡风文明的振兴图景。
“三治融合”焕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在库宗桥镇,和源村枫树边集中居住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庭院”样板。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和源村2个组的村民积极响应,在原有宅基地的基础上建成了这处占地758㎡、总建筑面积2174㎡的集中居住点,建筑主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三层两梯、三合为院。建房过程中,所有的配套公共设施都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统一维护,水、电、通讯安装到户,建房户均占地面积只有29㎡,农户平均建房资金仅14万元。
建房后,集中居住点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规定每桌菜品不超过300元,红包不超过300元,逢年过节的集体聚餐可以在公共厨房、公共餐厅筹办,并探索实行集体办婚、平时集体就餐、早晚探望制度,减轻了农村人情负担,也免去了子女外出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目前,库宗桥镇通过号召能人带头响应,在全镇上下先后规划建设了32个集中居住点。
衡阳县库宗桥镇以建强支部堡垒为核心,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模式。全镇 21个村(社区)围绕孝亲敬老、勤俭节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恶俗禁办、厚养薄葬等内容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依托屋场恳谈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片组邻三长等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网格力量,努力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多维合力。根据镇对各村的行政规划,全镇共设置104名片长,455名组长,956名邻长,建立健全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20个,社区居委会1个、乡镇调委会1个,2024年共排查、调解各类纠纷116起,调处116件,调解成功率为100%。
在栾木村,“好婆婆好儿媳”道德评议、教育基金奖励、德孝文化宣传墙绘等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优良家风催生了栾木村诚信品牌,2025年6月,衡州农商银行对栾木村进行整村授信,为助力栾木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汇聚了金融力量。特别是今年来,红白理事会化身“新风倡导员”,既保留传统温情,又坚决抵制大操大办。前不久,村内一老人去世,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得知其家属正在筹备白喜事,便第一时间来到去世老人家中进行慰问,并向其后人宣传讲解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等文明风尚。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小刚表示,“他们按照村红白理事会的要求,简化丧事程序,降低了酒席规格,比如挂气球、上祭、哭灵这些程序都省了,酒席控制在300元以内,整个丧事节省了3万元左右。”
今年以来,全镇共引导规范红白事 300余起,为群众节约开支逾700万元,“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恶俗禁办”蔚然成风。
“特色阵地”奏响精神文明主旋律
“喇叭一响,板凳到场!”傍晚时分的库宗桥镇华山村广场,村民们的“法治课堂”准时开讲。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结合社会热点和身边常见案例,用乡音土语解读常态化扫黑除恶、反电诈、禁毒禁赌、防性侵、信访维稳、耕地保护等法律知识,讲到关键处,准备新建农房的老左连连点头:“这下心里更有底了!”2024年,这样的“田间地头微课堂”、“屋场夜话”已举办400余场,覆盖群众1.5万余人次。
库宗桥镇深挖本地资源,组建由老党员、乡村文艺工作者、致富能手组成的“乡土讲师团”,打造流动的“精神加油站”。建坪村老党员刘老在中共牌楼地下支部旧址讲述中央特科湖南情报组那段战火年代的隐秘斗争史;乡村文艺工作者欧阳同寿即兴为大家带来一段移风易俗的宣传快板“三句半”;致富带头人朱春燕在虎形村淫羊藿种植基地讲述“一棵树苗的诚信故事”;非遗传承人杨尚奇在农家作坊传授清式家具和根雕技艺。各类形式多样的“红色课堂”、“非遗课堂”、“道德讲堂”实现农村文明实践教育宣讲接地气、零距离。
库宗桥镇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山水花、田路屋、亮美净、吃住玩”等建设重点,结合办好衡阳市春季文化旅游推广季之衡阳县油菜花海畅游、衡阳县庆中国农民丰收节、金华山杯篮球邀请赛等重大活动,加速开发3A级金华山生态旅游区、“中央特科探秘之旅”“仙灵湖景区”、衡阳县金华山通用机场等山水人文资源,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养学”全链条服务,精心策划了花海邮局、花海车尾箱文创集市、花海拍照打卡点、花海咖啡、花海汉服秀、花海空中体验、花海机车游、花海民俗巡演、花海风筝放飞、花海定向越野、花海篝火晚会、花海烟花秀等别具特色的体验活动,打造集“红色、绿色、古色、蓝色”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5年,共吸引游客55万余人次,创造旅游收入5500余万元。村民陈大爷笑着说:“现在村里闲逛闲聊打牌的少了,学技术、搞文体活动的多了,连小娃娃都知道要爱护花花草草。”
“衡阳群众”织密共建共享同心网
暑期来临,南华大学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库宗桥镇,调研乡村特色产业,精心制作乡村振兴墙绘,组织非遗知识学习培训,用光影记录乡村老人们的幸福瞬间,并围绕防溺水、防性侵、森林防火、道路交通、药品安全知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住在官町村的马阿姨欣慰地说:“以前孩子放假就玩手机,现在跟着大学生志愿者学习、做手工和环保宣传,人都变得勤快懂事了!”
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还就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他们先后前往虎形村淫羊藿种植基地,金华山生态旅游区、官町村网红景点马鞍堰,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系列优化的意见和方案。志愿者们还亲自动手,参与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为手工米糕设计民俗包装、体验扁粑的传统制作工艺等等,亲身感受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一名药学院的大二学生欧小萱激动的表示,“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这么大的价值,我将努力学习、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为服务家乡父老、助推乡村振兴贡献药学智慧与青春力量”。
行走在库宗桥镇,山水人文与乡愁乡韵交织弥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传出的讲课声与欢笑声和谐共鸣,“衡阳群众”红马甲的身影穿梭于绿野乡间,忙碌而温暖。一幅以党建为笔、以文明为墨、由党员、干部、志愿者和群众同心绘就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锦绣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曾昱 李小华)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