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资产赋能、低碳转型与大健康新生态”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举办

2025年07月21日 19:34:38

图片1.png

近日,由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秦皇岛泰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社科院金融/经管高研班协办的“资产赋能、低碳转型与大健康新生态”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成功举办。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茂清在致辞中说,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可持续发展与人民健康福祉成为核心议题。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同时人口结构变化与健康需求升级,呼唤构建更高效、可持续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如何有效盘活、优化配置各类资产资源,为这两大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已成为关乎国家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关键议题。

他指出,举办这届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试图搭建高水平跨学科交流平台,汇聚学术界、产业界及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以上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推动资产高效配置、加速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健康新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在研讨中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说,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艰苦努力。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制定了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控制温室气体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2021年开市以来,中国碳市场发展迅速,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大到钢铁、水泥、铝冶炼,碳价稳定上升,企业碳管理意识不断加强,成为促进碳减排的有力政策工具。

为进一步发挥碳市场的多重作用,下一步,要继续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逐步收紧配额分配标准,提升企业碳减排动力;要丰富交易产品,有序增加交易主体,加强市场活力;要继续优化配额分配,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让碳价反映真实减排成本,并发挥筹集资金的作用;要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覆盖范围,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

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在发言中着重分析了碳市场的四个作用:一是促使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推动相关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三是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四是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正是由于碳市场的这些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马险峰指出,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碳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覆盖行业、交易方式主体和品种、市场活跃度、市场功能发挥、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许多方面仍需发展和完善。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碳市场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迄今,我国碳市场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包括: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即CDM阶段;区域碳交易试点阶段;统一碳市场阶段。科学有效的碳市场应该做到合理供给、充分需求、有效价格与完备市场。同时,中国 “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当前,美国以关税战、稳定币“天才法案”和 “大而美法案”打造美国经济政策“组合拳”,意在虹吸全球资本。以此为鉴,中国应大力发展碳市场,形成与国际逐步接轨的“中国方案”,为新能源产业提供长期稳定预期和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认为,构建中国企业碳管理体系战略需要分四步走:在顶层设计上,量化减排目标,对标行业最佳实践;在管理架构上,建立三级治理体系,嵌入业务流程与数字化平台;在核心实施阶段,通过碳基线核查、边际成本分析和技术成熟度评估确定减排优先级,并利用AI动态优化;在技术创新上,聚焦工业节能、零碳建筑及氢能储能技术,结合区块链实现碳足迹追溯。此外,企业需整合政策资源(如绿色补贴、碳配额交易)、行业协作(技术协助、供应链协同)及国际碳金融工具(如I-REC绿电凭证、跨境碳票据),通过碳排放核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履约,碳中和技术革新,全周期碳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目标—行动—管理—持续提升”闭环,将碳管理转化为合规竞争力和资产收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净零排放,最终实现从承诺到行动的落地。

人民日报社属中国城市报“碳”索之路组委会秘书长张超南认为,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展开交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新机遇、新空间,生态“含绿量”必会提升发展“含金量”。

北京中科鑫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商艾华在会议上提出了“泛碳资产”的概念。她说,泛碳资产包括碳配额、碳信用、碳汇资产、绿色技术产权、碳金融衍生品五大类。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自然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联系,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可持续土地利用、绿色技术创新与碳市场机制、绿色金融发展紧密耦合。其核心意义在于最大化挖掘和利用地球系统本身的固碳潜力,并通过市场机制将其转化为驱动绿色转型的经济动力,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赢。

中科碳中和ESG数字研究院院长李建说,中国碳资产投资开发是支撑中国“双碳”战略的核心要素。按照中国占全球排放三分之一的碳市场规模可以预计万亿元级别。中国碳金融工具服务市场可以达到百亿元级别。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中,我们需要系统性梳理研究碳资产发展现状、路径、工具,为中国绿色政策制定、碳市场机制完善与国际碳规则对接提供权威指南。

李建还向大家介绍了由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编写的《中国碳资产发展报告》(2025)的进展情况。他说,该书联合行业龙头立项,内容上整合部委政策、金融机构、八大产业、五类经济特点地区和园区的碳市场与碳金融实践案例,以碳资产大类维度,从部委政策、金融工具、零碳园区、产业落地、跨区协同梳理资产的交易闭环,旨在构建标准化发展框架,帮助碳资产投资开发交易者提供权威市场信息。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周茂清指出,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碳资产管理与低碳转型路径,其终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维度之一,便是人类健康福祉的全面提升。这自然将我们的视野引向“生态大健康”这一前沿领域。

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陈剑告诉大家,人工智能正赋能大健康是全球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正在重塑医疗健康的每一个环节。虽然面临数据、伦理、监管、公平性待诸多挑战,但在提升医疗精准度,加速药物研发,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健康预防方面潜力巨大,未来成功关键在于负责任的创新。他列举了河北唐山、保定,河南郑州、安阳四个案例,在面临医疗资源“洼地效应”情况下,如何以人工智能弥补城乡医疗鸿沟,重构急救链条,预防再前置,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风险早筛早控。同时对广东顺德健共体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力量取得成功进行点评,认为顺德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建设健康数智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向家庭提供远程精准高质量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转型。

燕山大学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秘书长高海波从大数据运用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创新的两层含义:第一,中医发展不能固守传统,要突破小农经济个体服务产业属性,使个性化中医具备社会化服务能力,完成工业批量式生产服务产业模式向个性化精准生产服务产业模式的革命;第二,中医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现实瓶颈是临床评价和标准化,而当前以“循证医学”(西医临床评价和标准化方法学基础)为基础的中医临床评价和标准化存在方法学根本问题。大数据技术为个性化中医临床评价和标准化提供技术基础,“大数据”才能激活“千年中医生命智慧”,精准中医将打开人类生命健康未来。

中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李智,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海发,爱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邝中,医学微视创始人、董事长杨超,中国医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承义,北京国科融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智祥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先后结合低碳经济与生态大健康理念交织的时代背景,围绕医疗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展开热烈讨论。

他们认为,在低碳经济与生态大健康的双重浪潮下,医疗医药行业的未来图景是绿色化、预防化、数字化、精准化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应对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开辟新增长极的战略机遇。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全链条,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并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而非仅仅治疗疾病的先行者。行业将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同时,为地球生态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赢,前景广阔而深远。

他们认为,医疗医药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转型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将环境可持续性与人类健康福祉紧密结合,驱动行业向更绿色、更高效、更预防导向的模式演进。

责任编辑:朱兵
  • 碳排放
  • 河北经济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