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罗棋布,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一座座城市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人民城市理念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绘就一幅宜居、韧性、智慧、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新画卷。
7月17日清晨,航拍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还珠广场一带,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与城市楼宇相映成景。近年来,北海市合浦县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实施老旧小区、各类公园、绿地绿道、主题广场等既有片区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一批“新”空间正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人民图片
城镇化迈向新阶段
来自江苏泗洪农村的许海丽,不到20岁就来到陕西西安打工,做过保姆、当过厨师,后来经营早餐车,一干就是10多年。
得益于西安市户籍制度改革,许海丽拿到居住证,大女儿在西安参加高考,考上了咸阳的一所大学;小儿子在家附近读了小学,成绩也不错。
他乡成故乡,许海丽的故事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我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一组组数据,标注着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城镇化飞跃。
——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相当于每3人中有2人常住城镇。2023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
——城市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24年末,全国共有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有9座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8%、36.8%和60.4%。
——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末,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26条,运营里程10923.8公里。2023年末,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99.43%,燃气普及率98.25%,集中供热面积115.49亿平方米。
——城市发展格局逐步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与此同时,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
日前,河北雄安新区雄东电缆隧道内,“雄电灵犀智巡机器狗”在工作。AI巡检机器人、无人快递车、智能楼宇机器人等众多创新智能科技的应用让这座“未来之城”科技范儿十足。中新社记者 韩 冰摄
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让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托举起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行走在雄安新区,地面看不到井盖密布,空中看不到线缆交错。谋定后动,规划先行。雄安的整洁有序,得益于“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规划理念。
先谋后动,规划引领。雄安新区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地推进规划编制,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先后有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1+4+N”规划体系逐步成型,为新区稳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不少参与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的专家感慨。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治理工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分析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结合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更宜居、更美好。
——城市治理更智能。围绕交通拥堵治理,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将城区道路4个停车场进行智能化改造,城区近900个车位实现智能化管理;重要路段停车场实行月租、年租优惠政策,实行晚八点至早八点免费停放政策;规范非机动车停放位近6000个。
——城市治理更高效。2019年以来,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了一条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平台,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的城市变革,走出了一条以热线撬动超大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
——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湖北武汉城管系统全面推广“共情执法”,以“共情”破题,不仅消解了执法者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更探索出一条“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化治理路径,真正架起了一座连通执法与民生的桥梁。
夏日时节,江苏省扬州市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叶茂花繁,绿意葱茏,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休闲游玩。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在道路节点、小区周边、市区街角等地,因地制宜推进公园建设,将城市角落打造成当地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园。为居民游客提供了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处。人民图片
城市更加宜业宜居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稳步开展,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早上八点,张明在家楼下的便利店买完早餐,不用像以前一样挤地铁,步行10分钟就能走进公司车间——自从跟同事搬到泊寓·九龙租赁社区后,张明的通勤生活就改变了。
泊寓·九龙租赁社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九龙路与汤口路交口,地处格力工业园、应流工业园等产业区,及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聚集区。全期共规划933套租赁住房,重点为片区内医疗、科研等人才提供租赁住房服务,进一步推动实现“职住平衡”。
社区配有24小时安防、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系统。同时,社区考虑青年人群的社交需求,还配备约500平方米的公共区域,集合了阅读、影音、会议、健身等功能,租户不出社区,即可体验“运动、休闲、社交一体化”多元生活。
社区生态是最吸引张明的地方。“上周社区组织的‘九龙音乐荟’吸引了100多位租户参与,其中不少是产业园区里各个企业的技术骨干。”
住房,是民生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1.7亿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城市更新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切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紧跟民生需求、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钥匙,回到经过原地拆除重建的新家。这座上海市内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小区宣告改造完成。
“房子和人一样总会老的,是改造项目让我的‘老房子’变成了‘好房子’。”72岁的周红顺也是彭一小区的“老居民”,6岁时随父母搬到了这里,曾7个人挤在26.5平方米的“老破小”里。如今,走进使用面积约29平方米的新房,周红顺笑得合不拢嘴。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曾是不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居住地,但经过60多年的风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房已是“硬伤”累累。经过近四年拆除重建工程,41座拥挤破旧的老楼变成了17栋崭新亮堂的高层电梯住宅楼,居民从此告别轮流做饭、排队上厕所的生活方式。
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活场景,记录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新进展。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超过1.2亿人,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46亿平方米,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
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超8.64万车次,约占珠江口日过江总车流量的五分之一,为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效融合发展、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战略定位,切实发挥了交通开路先锋作用。广东省中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漫步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只见巷陌纵横、水道交错。世界文化遗产耦园,顾颉刚、叶圣陶等名人故居,昆曲、刺绣等非遗文化……这些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颗颗明珠,串联起苏州的历史文脉。
在平江路南入口处,一处碑亭展示着宋代摹绘平江府即古时苏州城的《平江图》。《平江图》清晰描绘了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其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格局,跨越百年延续至今,几无二致。
长期以来,苏州市先后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工程、“平江九巷”复兴工程等,深入挖掘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出圈”的不仅仅是苏州平江路。从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到江苏扬州仁丰里古街,再到广东潮州牌坊街……如今,越来越多的“老街巷”变为“新地标”,成为人们领略城市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扛牢责任。不少城市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是“东方戏圣”汤显祖的故乡。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当地多措并举打造文化品牌,修建并推出了玉隆万寿宫、中国戏曲博物馆、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等一批文化展馆和文化演出。
——改善民生,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浙江省湖州市井生活的代表地。当地以保留浓郁市井气息为理念,“留改拆”并举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工程。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对街区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建筑内部增设生活设施,并引入市政基础设施管线。
——共同参与,让历史文化助力基层治理。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广东省广州市首个由政府全程主导、多方参与共建的“居民+专业者”共同缔造城市更新微改造项目。项目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发动片区居民、商户、专家学者、广大群众、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片区改造。
如今,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夏日清晨,漫步山西省长治市“三河一渠”生态廊道,黑水河与南护城河交汇处的长子门公园内,河畅水清,燕语莺啼,岸绿景美。滨水栈道上,市民悠闲漫步,不时有孩童奔跑而过。
如此秀丽景色,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严重的小河沟。“以前,路过这里得憋气小跑。”长治市潞州区常青街道长子门村居民王爱莲回忆说。
由石子河、黑水河、南护城河和东防洪渠组成的“三河一渠”环城水系,是长治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治持续推进“三河一渠”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让曾经浑浊的河道重现清澈,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形成了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带。
长治“三河一渠”的蝶变是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类似的变化比比皆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
为了空气常新,从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接续出台。
为了绿水长流,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我国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110个大型引调水工程推行河湖长制。
为了青山常在,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创新生态造林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项项改革举措,汇聚起持续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头顶的蓝天更多了。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连续5年稳定达标,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常态。
身边的河湖更清了。2024年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脚下的大地更绿了。截至今年1月,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
循大道,至万里。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城市必将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原标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城市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 第 04-05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编辑:越玥、张阿嫱、刘蕾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