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驻村不是为了“当官”,而是倾力为民解困。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秉持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ONE SHRCB”集团化理念,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彰显着村镇银行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开展驻村服务、推广“整村授信”等方面工作过程中,凝练出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务实笃行、坚韧不拔、独具匠心的“驻村精神”。
“驻村精神”,是深深扎根乡土的奉献精神。走进村庄、深入田间地头,无论炎炎夏日酷热难耐,还是凛冽寒冬冰天雪地,始终坚持驻村服务,为农民纾困解难。这一精神,也是敏锐的洞察精神。以敏锐眼光,精准洞察乡村发展对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找准服务乡村的切入点。同时,它还是坚定的担当精神。以驻村为纽带,勇敢肩负责任,积极为农村产业发展量身定制特色金融服务,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另外,“驻村精神”更是无畏的坚守精神。面对乡村工作环境的复杂艰苦,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驻村服务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对乡村金融服务的执着坚定。不仅如此,它亦是积极的探索精神。不满足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敢于突破常规,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尝试,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新活力。“驻村精神”还是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创新性思维和举措,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给广袤农村带来蓬勃生机。
这“六种精神”相互交融,以深入田间地头的躬身力行,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以倾听百姓心声的诚恳,收集农民急难愁盼的每一个诉求;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落实助力农村发展的每一项举措,凝聚成蕴含“亲农”“爱农”“助农”“惠农”“兴农”和“强农”厚德品格的“驻村精神”。
正文:
作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天职的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于2012年在山东省批量设立了10家沪农商村镇银行。
扎根齐鲁大地十三载,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不断用富含“沪农商行”普惠养分的金融“活水”,润泽这片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广袤大地。
自上海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管理部提出“三个坚持不动摇”奋进目标以来,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全面提升“做小做散”的专业水平,夯实厅堂社区“主阵地”,紧跟时代步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致力于将村居金融服务做出普惠特色、做成强农品牌。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用厚道、质朴、真诚和一腔热忱,胸怀“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崇高使命,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勇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任,书写出千锤百炼、至精至勤的“驻村精神”。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所秉持的“驻村精神”,有着深厚且丰富的精神溯源,它深深扎根于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的“老农信精神”“背包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农商精神”。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珍视,更是着眼于未来金融格局的前瞻性布局,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不断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让“驻村精神”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为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拓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老农信精神”,普惠金融的灯塔之光
从“老农信精神”来看,上海农商银行历经从农信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上市银行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漫长且充满变革的过程中,“老农信精神”始终薪火相传,其核心是一心为民、深耕普惠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推动着金融服务在当下的不断优化,更在宏观层面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深度契合,助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筑牢基石,犹如灯塔,照亮了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道路。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传承此精神,以赤诚之心把为民众服务、推广普惠金融作为坚定不移的使命,将民众的金融需求置于工作首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的金融样本,让“老农信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磅礴的力量。
(二)“背包精神”,深入基层的金融足迹
“背包精神”同样是“驻村精神”的重要源头。上海农商银行(前身为农信社)的一代代农信人,凭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肩挎背包、手持算盘这些极为简陋的工具,不辞辛劳地走村入户。
他们的行动,不仅是个体对职业责任的践行,更是在国家农村金融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勾勒出基层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笔触,有力推动着金融资源向广袤农村地区的均衡配置,为缩小城乡金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深入偏远地区,积极开展存贷款业务,为农户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大力宣传金融知识,提升农户的金融素养。这种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的服务方式,切实满足了偏远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传承“背包精神”,便是继承这种不畏艰难、主动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不怕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真正走进乡村,把金融服务送到每一位有需要的农户身边,并以这种精神为引领,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让传统“背包精神”与村居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且全面的金融支撑,续写农村金融服务的崭新篇章。
(三)“农商精神”,与时俱进的金融担当
而与时俱进的“农商精神”,更是为“驻村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农商银行扎根申城七十余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对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精准把握,更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担当起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以金融之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其积极践行“做小做散”的经营策略,将普惠金融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不追求大规模、高利润的业务,而是专注于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
这种经营策略与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激活基层经济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以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助力百姓实现美好生活。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传承“农商精神”,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同时积极探索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路径,以创新、包容、多元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的“驻村精神”,是对上海农商银行“老农信精神”“背包精神”和“农商精神”的全面传承与发展。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往优良传统的珍视,更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主动担当起金融赋能乡村发展的时代重任,以金融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金融智慧与力量。
这“三种”精神共同构成了其服务乡村、服务民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使其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以这“三种”精神为引领,不断探索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金融助力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厚德载物,融通四方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宛如一座坚实的桥梁,其“厚德载物,融通四方”的经营理念,完美契合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一头连着乡村振兴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伟大梦想,另一头系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其肩负的社会责任。
(一)“驻村精神”是金融助力乡村的担当和情怀
“厚德载物,融通四方”,这绝非简单口号,而是深深烙印在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每一位员工心中的“驻村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不断探索创新,为构建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倾尽全力。
“驻村精神”不仅与山东的“水”“泉”和“历史地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生动体现了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在服务乡村振兴道路上砥砺奋进的姿态。
济南的泉水,清澈灵动,孕育了独特的泉水文化。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如同那汩汩清泉,以“厚德载物,融通四方”为指引,积极顺应国家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凭借深厚的金融服务底蕴,润泽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在济南周边农村,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针对泉水灌溉滋养出的特色农产品,推出专项贷款,助力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更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添砖加瓦。
恰似泉水无声滋润大地,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以“厚德”承载着乡村产业发展的希望,通过“融通四方”的资源整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驻村精神”是金融助力乡村的坚韧与温度”
泰安的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勇挑重担,勇攀高峰。这一精神与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深度契合,也是对“厚德载物,融通四方”理念的生动诠释。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发扬“挑山工精神”,紧密围绕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部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喊累、不退缩。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宣传金融知识,为村民送去致富信息,致力于提升乡村金融素养,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金融差距。
在服务乡村产业时,面对重重困难,毫不畏惧,积极协调资源,为产业发展打通金融通道。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厚德”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通过“融通四方”的行动,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乡村经济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金融力量。
东平,仁义水城。这里源远流长的“仁义”文化,深深融入时代发展的价值脉络,也深刻影响着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的服务理念,与“厚德载物,融通四方”相呼应。
在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大背景下,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于东平农村,秉持仁义之心,对于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困难的农户,开辟绿色信贷通道,给予及时的资金支持。这不仅是对个体农户的帮扶,更是稳固农村经济基础,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户实际情况,简化流程,降低门槛,以仁义之举,让金融服务充满温度。通过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包容性,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共融,以“厚德”凝聚起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凭借“融通四方”的资源汇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目标添砖加瓦。
(三)“驻村精神”是金融助力乡村的执着和奉献
聊城,江北水城,水网纵横,连接四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新发展格局的宏大时代浪潮下,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以“驻村精神”为指引,践行“厚德载物,融通四方”理念,就像这水城的水系,以服务“三农”的赤诚之心,致力于融通四方资源。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深知,自身肩负着助力乡村腾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入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使命。干部员工带着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奔波于城乡之间,搭建起资源流通的桥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要素高效配置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是这种扎根乡村、一心为民的坚守,让乡村产业在四方融通中蓬勃发展,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就出乡村繁荣发展的崭新画卷,彰显责任担当。
茌平,铝城枣乡;临清,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阳谷,水浒文化闻名遐迩;日照,渔村文化独具魅力。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引下,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产业特色,成为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践行“厚德载物,融通四方”金融使命的重要依托。
大运河贯通南北,承载着交流与贸易。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传承大运河的融通精神,深度契合国家文旅融合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导向,促进临清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茌平,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围绕铝业和农业两大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金融力量。这是“厚德载物”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融通四方”资源助力产业升级的体现。
在阳谷,以水浒文化为切入点,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助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经营理念与农业产业的融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这一过程中,“厚德载物”体现在对文化传承与农民生活改善的担当上,“融通四方”则促成了文化与经济要素的有机结合。
在日照,针对独具魅力的渔村文化,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聚焦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金融支持,让渔业及相关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助力广大农户过上富裕生活。
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凭借“厚德载物,融通四方”的经营理念,书写出“驻村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农村广袤天地里,深深扎根,用心服务。其干部员工以对农村的热爱、对农业的专注、对农民的深情,将特色服务融入乡村的每一处角落,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富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书写着金融服务乡村的壮丽篇章,展现出村镇银行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重情义,特厚道,能扛事
“扎根乡土担道义,情系三农写担当。”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怀揣着“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崇高使命,以深沉而炽热的情怀,践行着“重情义,特厚道,能扛事”的山东人性格,在服务广大农民的道路上,绘就了一幅动人的乡村金融画卷。他们进万家门、聊万家情、解万家困,让金融服务的“本土味”愈发浓郁,以“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精神”,为构建乡村金融新生态贡献力量。
(一)彰显情义担当,竭力书写“金融为民”答卷
山东人重情义,这在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民是土地的根基,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怀揣着对农民深厚的情义,主动走进千家万户。
每一次叩响农家的门,那一声亲切的问候,仿佛一阵春风,吹进了农民的心坎。他们以家人般的情谊,与农民促膝长谈:聊聊今年庄稼的收成,问问孩子上学的情况,在家长里短中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为村居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奠定坚实基础。
这份情义,是对农民艰辛劳作的理解与尊重。农民靠天吃饭,一年到头的辛勤付出,只为了那微薄的收入,而这微薄收入背后支撑的是乡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当农民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想要扩大种植规模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时,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便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农民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门槛,让农民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为梦想的实现助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这不仅仅是一笔笔贷款的发放,更是情义的传递,是对农民梦想的守护,助力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二)心怀厚德品格,倾力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山东人特厚道,在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的工作中体现为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他们不玩虚的,不搞花架子,一切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坚决杜绝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和隐性条款,让农民明明白白贷款、踏踏实实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金融环境。在金融服务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向其推荐与农业生产周期更适配的贷款产品(如惠民贷、惠福贷等),确保农民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支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繁荣。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不断优化服务方式。行动有速,当农民提出金融需求时,第一时间响应,以最快的速度为农民办理业务,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效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节奏;温暖有度,在服务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耐心、细心,让农民感受到贴心的关怀,塑造良好的乡村金融服务形象,增强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还积极开展各种金融帮扶活动,为贫困农户提供暖心帮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乡村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三)敢于担事扛事,奋力铸就“农民富裕”基石
能扛事,是山东人的又一特质,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干部员工将其展现得恰到好处。乡村金融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偏远村落交通不便、金融知识普及难度大、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如同重重阻碍横亘在前行的道路上,制约着乡村金融的全面发展。然而,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
为了让金融服务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他们不惧路途迢递,哪怕要穿过蜿蜒曲折的乡野小径,或是跨越泥泞坎坷的田间阡陌,都毅然决然地穿梭在各个村落之间。他们背着宣传资料,一家一家地走访,一户一户地讲解金融知识:从基础的储蓄知识到复杂的贷款政策,耐心细致,直到农民听懂弄明白,以此提升乡村整体金融素养,促进金融资源在乡村的合理配置。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为人、品行和经营状况,建立起真实可靠的信用档案,为完善乡村金融信用体系添砖加瓦。面对个别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误解和抵触,他们更是耐着性子一次次上门沟通,用实际行动化解矛盾、赢得理解。正是这种能扛事的精神,让他们在乡村金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农民撑起了一片金融保障的天空,为乡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一系列行动中,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用双脚丈量土地,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却无比踏实。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为他们办实事,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他们以切实行动有效拓展服务半径,无论是偏远的山村还是宁静的水乡,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用十足诚意努力拉近与广大民众“最后一米”的距离,让金融服务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寸乡村土地,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金融纽带。
这种“驻村精神”,是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对山东人性格的生动诠释,是他们在乡村金融领域的坚守与奉献,更是推动乡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秉持“重情义,特厚道,能扛事”的品质,他们将不断书写乡村金融服务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齐鲁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脉承黄浦江,根扎齐鲁地;普惠润村居,助农奔小康。”未来,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将以更坚定的决心,秉持“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姿态,深度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做农民的一员,聆听农民的心声,将农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把村居金融服务当作重中之重,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让每一项金融服务都能在村居“落地生根”。做“驻村式”干部,以质朴、平凡的姿态,扛起“真干部”沉甸甸的职责,在村居金融服务工作书写更加壮丽的“驻村精神”。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