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傍晚的微风掠过青瓦白墙的村委会大院时,那封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感谢信正躺在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贺吉友办公桌的中央。素白的信笺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村里打牌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邻里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四年时光里,你们送来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是作为国企的一份担当、胸怀、格局,也更加彰显了共产党干部和老百姓心贴心的广度和深度”,字里行间跳动着山乡蜕变的喜悦——这是邵阳市烟草专卖局帮扶的新宁县巡田乡花田村送来的谢忱,更像是一册浓缩了四年光阴的乡村振兴相册。
初识花田村,是在2021年的初夏。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才望见蜷缩在山坳里的村落:土坯房的墙皮像老人皲裂的手背,泥泞的土路在雨雪天能“吞”掉半只鞋,村口那棵老槐树底下,总坐着几个眼神茫然的留守老人。第一次开帮扶座谈会时,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隆和平攥着手说“咱村必须闯出一条路子”。
这条路在哪里呢?花田村地处丘陵,气候湿润,四水环绕,境内山峻地异,郁郁葱葱,可路难行,大多村民只是零散种植着家中需要的口粮,没有成片的产业体系。邵阳烟草驻村工作队联合村支两委理清头绪和思路,决心将曾经的“抛荒村”打造成“花园橙山烟田”的美丽乡村。
村里修路勘测
打造产业成了第一件要紧事。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头顶烈日走遍花田的每一处耕地,为村里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从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手把手教乡亲们如何科学高质高效种烟,到为花田村争资金、争项目,建成“育苗+烘烤+分级”的一体化服务综合体,再到打造“香源宝庆·花田大米”品牌让烟农增产增收,使花田村成为全市屈指可数的800亩连片烟叶种植示范区,带动了村里200多名老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达到了95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逐渐返村创业。这几年得益于稻烟产业的稳定,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更是突破了15万元,村里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有了稳定的产业还不够,更要让村子“活”起来。驻村工作队带着测量工具、穿着雨衣雨靴,迎着骄阳和风雨,不怕蚊咬虫叮,亲自实地查看山塘、水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一笔一画核算项目建设工程量,先后新建机耕道2.4千米、维修山塘10座、维修(新建)水渠9.9千米。过去老百姓的肩挑背扛,变成了三轮车和农机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大家出门也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既方便村民出行,又提高了种地的效率。为村里添置17个垃圾箱、新装145盏路灯和3座候车(吸烟)亭后,人居环境干净了、夜晚散步人多了、村道上欢声笑语也更响了。整合资金60万元,多次开会、入门上户宣传宣讲,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完成覆盖全村近500户自来水提质改造工程,终结了因水源地矛盾导致的自来水断供近3年的历史,实现自来水供给完全市场化运营,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方便水,村支两委卸下了思想、工作、经济包袱。新翻新装修的卫生室电子化办公更加管用,越来越多的老人看病也不再需要出村,村部的文化广场舞龙的、跳舞的欢歌总是响彻全村。
驻村书记与农户劳作。
变化藏在细节里。烟农蒋禄友的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他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去年还添了台洗衣机,老婆不用再去河边捶打衣裳;年轻烟叶产业带头人肖培、肖乾晖带着村民组成了“直播小分队”;蒋良平的旱烟袋换成了智能手机,天天刷农业技术视频,遇到不懂的就拍下来发微信问我们;村口的老槐树下,现在摆着石桌石凳,老人们凑在一起下棋、听戏,笑声能惊飞树梢的麻雀。
信里有段话驻村队员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诚邀各位亲人常回‘第二故乡’看看,再尝尝村里的新米,听听田间的蛙声,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其实我们都知道,真正让村子变样的,是村民们眼里重新燃起的光。那些曾经迷茫的眼神,如今盛满了对日子的期盼——就像清溪河的水,以前是滞涩的,现在流动起来,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而千里之外的花田村,此刻应该也是万家灯火吧。或许李梅正在直播间里推荐新摘的橙子,或许王建国在果园里查看灌水措施,或许陈桂兰正给远方的儿子打电话,说家里又添了新家电。
这封感谢信,更像是一份双向奔赴的答卷。我们把真情实意种进山里,山里人用勤劳和淳朴结出了果实。乡村振兴的路上,从来没有孤军奋战,只有手拉手、肩并肩,才能让每一个村庄,都长出幸福的模样。(罗柔付宏伟)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