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在重点任务的部署中提出了“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具体要求。对此,应注重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和包容多元文化的系统,还是一个充满自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在城市生活中,其是自然生态、人工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复杂融合。创新主体高度多元、政策环境诉求纷杂,需要整合的资源类别繁多,而无论城市工作从何下手,都可以聚焦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人的聚集也是让城市富有活力的核心要素,一个让大家“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城市,既是创新生态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活力的发端。由此而言,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将资本驱动时代的城市中“产城人”的聚集序列认识,逐步调整为人民城市时代“人城产”的认识,从人的需求入手去设定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规则以及建设和治理重点,就变得十分重要。
健康与安全标准的提升是创新城市的基础。宜居、美丽和韧性等城市特征的表述都与此相关,这既包括了自然禀赋带来的优越地理环境,也反映了城市这个复杂人工巨系统在天灾人祸面前表现出的抗冲击能力和可复原的韧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通过顺应自然“逐水而居”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改造自然能力强大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去追逐财富的放大;而在重回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主导的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以更高的标准看待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创新的业态因人的聚集而产生,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成为人类选择聚居地的核心标准,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创造城市和各种新兴产业。
繁荣和生活便捷、充裕是创新城市吸引人的前提,也是城市活力的来源。以人为本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出发,去规划、建设和运营城市,才有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发展、业态的多元兴旺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福祉的增长。例如,大规模的公交系统建设和轨道上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快速地放大个体廉价舒适的通勤圈,这不仅仅改善了其接近高水平公共服务资源的可达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接近更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可达性,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推手。又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大家对具体制造环节上用工数量减少的担忧,而把城市吸引和争夺所谓“高端人才”无限拔高。而事实上,这些“高端人才”的工作模式会催生出一个庞大的“时间饥渴”人群,并衍生出庞大的服务业需求,创造更加充裕的就业岗位。单一化的人才引进并非创新城市人口政策的全部,通过政策引导加市场调节形成多元化的、自适应匹配为主动力机制的合理人口结构,才是创新城市的根本。
知识、技能的提升与传播是创新城市居民的必备项。我们距离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距离多元差异化知识技能的因材施教和终身教培也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对创新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对物质性的基础消费投入了足够的关注,而对教育、医疗、文化、健康相关的人类发展型消费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升。所以,加大设施空间保障及相关政策扶持是十分必要的。
提升城市文化的包容度与参与度是创新城市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必需项。营造鼓励文化包容和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创新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但其萌芽点一般都在主流路径因差异而产生的“分歧点”上。循规蹈矩的路径遵循和路径强制显然与创新无关,路径依赖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事关价值观或者广义文化的作用。城市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这种多元是由人的多元化而产生的。多元化的人把文化差异带入了人口流动大的城市,创造了产生无限“分歧点”的可能性,这是所有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所以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别是事关日常生活文化的包容性。
还应该注意的是,创新城市的重点不仅是科创和文创,还应落实城市治理的理念、手段、方法等创新,让居民及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建立更广泛的信任体制,使每一个创新者、创业者都能有机会实现“过得好”的愿景和目标。
原标题: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理解创新生态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 第 06-07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叶中华釆访整理
编辑: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