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此次会议对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方向引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本次会议提出了“五大转变”。我认为,这标志着城市建设更加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城市文化建设将进入系统性深化阶段。
“五大转变”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未来也将逐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为例,未来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服务效能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等转向,直指城市文明构建的价值内核,反映出对城市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提高。
文化成为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市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留住城市文化根脉”强调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而本次会议提出的“文脉赓续”体现出对城市文明基因系统性传承的发展要求。展望“十五五”,文化建设升维为城市治理的核心维度,城市文化建设将从文化资源管理向文化治理体系建构转变。近年来,以特色文化街区、园区、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城市地标备受瞩目,一个展览、一场演出等文化产品带火一座城市的现象层出不穷。文化不仅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成为驱动经济转型、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性资源。
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迎来范式革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导向贯穿始终,政策重心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例如杭州建立的“市民文化议事厅”、北京推行的“居民议事会”等创新做法都是治理理念及模式创新的生动注脚。在技术层面,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推动文物保护全民参与;成都打造的“智慧文旅平台”通过算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创新实践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突破传统范式,形成“科技赋能、需求导向、跨界融合”的发展格局。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正在重塑城市文化生态,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再生材料艺术装置、上海“垂直森林”建筑中的生态美学实践均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实现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需形成制度建构、技术创新与主体培育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更具韧性的文化治理体系,探索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路径。这既是应对城市化深层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否成为滋养人心的精神家园。这项事业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文化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动能。
原标题: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城市文化建设需要久久为功
版面欣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 第 06-07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采访整理
编辑:越玥、张阿嫱、杜汶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