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叔,您上一次提到的防骗手册我带来了,特意用大号字重印了,还把常见骗局编成了顺口溜,好记!”62岁的徐改明接过手册,指着新换的收款码笑着说道:“多亏你上次发现我的码被人换了,不然这月白干喽!”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的街巷里,像徐改明这样的银发商户占零售客户总数的32%,这些散布在街巷里的老店铺,既是街坊邻里的便民站,也承载着城市的烟火记忆。面对智能设备操作难、经营思路跟不上、体力精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义马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营销团队围绕“适老、便老、助老”,推出一系列暖心服务,让银发商户在烟火气里收获稳稳的幸福。
“适老”不“将就”:让智能服务弯下腰来
“以前订烟像闯难关,手机屏幕上的字比蚂蚁还小,点错一个键就得重来。”说起曾经的“数字鸿沟”,新区街道的零售户刘海霞至今还有些犯怵。刘海霞今年53岁,独自经营着一家社区便利店,儿女在外工作,智能手机对她来说曾是“烫手山芋”。
辖区客户经理杨玉卓看在眼里,很快拿出了“三板斧”:先是给老人的卷烟订货系统切换成老年模式,字体“嘭”地一下放大,看着就敞亮;接着把“选规格”“填数量”“确认提交”三个关键步骤绘成图,箭头标得明明白白,再把常见问题编成“问答顺口溜”——“订烟遇卡顿,关机重登录;数量填不对,返回点修改”,老人按图索骥就能走通流程;最后怕她记不住,又对着手机一步步录了教学视频,存在相册里,想不起来就点开跟着学。
如今的刘海霞,不仅能利利索索自己订烟,还学会了用微信支付查账。“哪款烟好卖,销量多少,我心里门儿清!” 她握着客户经理的手笑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跟上时代,多亏你当时耐着性子教我!”
图为客户经理帮助银发商户解决上网难题。
“精耕”不“粗放”:让小店经营焕发生机
“李经理,你看隔壁新开的超市灯火通明,我这店是不是太寒碜了?”夏日里,毛沟零售户郭长延望着自家昏暗的店铺唉声叹气。61岁的他守着这间杂货铺30多年,货架斑驳、商品堆得像小山,年轻人很少进店。
针对客户难题,客户经理化身店铺设计师,在硬件升级上,指导其用低成本的LED灯带提亮店铺,使用发放的崭新卷烟陈列架,将卷烟按照品牌、价位进行了有序摆放,重点推荐品牌和畅销品牌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在软件赋能上,针对附近老年顾客较多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在收银台旁设“邻里驿站”,摆上血压仪、雨伞和放大镜,给玻璃门加装防撞条和拉手,以邻里温情反哺店铺经营。
一段时间后,商户郭长延的店铺大有提升。“现在每天开门就有人来唠嗑,营业额比以前翻了近一倍,这日子越干越有劲儿!”老人擦着锃亮的柜台,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
“陪伴”不“敷衍”:让服务温度直抵心间
“孩子们在外打工,平时就我一个人守着店。你每来一趟,我这心里能亮堂一整天。”新区零售户陈奶奶拉着客户经理杨玉卓的手,笑得像个孩子。老年商户大多子女不在身边,经营之外,更缺个能说说话的人。义马烟草的营销人员索性把“走访”变成了“串门”,让服务里多了份家人般的牵挂。
由于辖区老年商户较多,因此客户经理特意建了本银发商户档案,详细记录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在小杨的银发商户档案里,可以看到李阿姨有高血压,每次上门先给她量血压;刘大爷看不懂药盒上的小字,用马克笔大大地标注用法用量,在手机里设置服药闹钟;王奶奶爱听书,帮助她在手机上下载有声书软件并且教她使用,实现随时听等。
图为客户经理为商户量血压。
“这孩子比亲闺女还细心,不光帮我赚钱,还总想着我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李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银发商户的心声。
那些“手把手”的教学、量身定制的方案、不经意的陪伴,不仅让老店铺焕发新生,更让尊老敬老的美德在烟火人间落地生根。未来,义马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继续优化适老化服务,让每一位银发商户在时代变迁中,都能感受到稳稳的幸福。(赵一鸣)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