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桥国控断面、临泾桥省控断面平均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县域及农村“万人千吨”水源检测全覆盖,水源达标率100%;10家重点工业企业通过省级绩效升级分级审核……行走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泾河塬畔,一场生态蜕变正悄然上演。
解码这场生态蜕变,水污染防治信息化监管平台跳动的数据流,云阳镇大里村分布式污水处理站的物联网系统,安兴玻璃的智能绿色车间、冀东水泥的超低排放改造……当环境执法记录仪闪烁的红点一一扫过,一幅由智慧化监管网络、乡村分布式处理系统、工业源深度治理共同勾勒的治污图谱渐次清晰。
智水清流:数字赋能下的流域新生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工业废水直排、生活污水倾泻以及河道生态退化等生态“考题”,成为县域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对于泾阳县而言,守护一泓清水,既是筑牢生态屏障的时代命题,更是回应民生期盼的责任答卷。
近年来,泾阳县构建起“源头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控”的全链条治水体系,如同为河湖沟渠实施“深度净化手术”:从工业废水预处理到生活污水管网改造,从河道清淤疏浚到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一系列“组合拳”精准“排毒”,让生态基底重焕清澄。尤为重要的是,这套治水智慧融入数字技术基因,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监管网络,为水污染防治筑牢智能防线。
在数字化浪潮中,河道的“生态觉醒”正加速升级。走进泾阳县环境质量和应急管理中心,由2个泾河水质断面、4个入河排污口、5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5处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编织而成的信息化监控网络,实现了从“人工巡查”到“智能预警”的跨越。
“水质异常三级响应机制启动后,自动采样到溯源排查不超过2小时。”工作人员的介绍,揭示着水污染防治信息化监控平台如何让执法效率跃升。
数据印证治理成效:2024年,泾河桥国控断面、临泾桥省控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优于国家Ⅲ类考核要求),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市第二,勾勒出水污染治理的亮眼曲线。
当数字技术与生态工程深度融合,泾阳治水突破了资金、技术、人才的传统约束:物联网传感器化身“水质哨兵”,让每一处排污口、每一段河道都处于精准监管之下。这一变革不仅直观体现在水质数据的持续向好,更是县域发展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以数字赋能重新定义治水逻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治理路径。
乡村净土:分布式治理的生态密码
在泾阳县广袤乡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治理困境一度凸显:部分沟渠因长期淤积黑臭成为“蚊蝇滋生地”,农药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水交织,让田间地头的生态安全岌岌可危。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泾阳以“分区治理+资源回用”破题,书写了“污水变清流、沟渠成景观”的生态治理新范式。
秉持“治水先治根”理念,泾阳县编制《农村污水治理2021-2025专项规划》及《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将全域行政村纳入“网格化”治理版图。针对平原灌区、塬坡村落、镇区周边等不同地貌特征,量身定制治理办法——平原村推行“管网收集+集中处理”,塬坡村采用“分散式处理+生态消纳”,靠近镇区的村庄纳入市政管网统筹治理,真正做到“一村一策,分区分类”,科学有序推进治理工作。
“我们啃下了农村治污的‘硬骨头’,整体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泾阳分局副局长孟建瀛介绍,全县构建起“水源地保护—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清零”的立体攻坚网络:完成43个行政村49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实现“万人千吨”水源监测全覆盖;对4处入河排污口实施“排查—溯源—整治”闭环管理;以“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一期14个村治理设施建成投用(9村通过验收),二期工程同步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2%;9条黑臭沟渠经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后,重新成为串联村落的“生态水脉”。
走进云阳镇大里村,一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格外醒目。这座日处理495立方米污水的设施,采用“A²O+人工湿地”工艺,将村民生活污水依次经格栅池、调节池、缺氧池等六道工序净化,最终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站内配套建设2座450立方米水生态系统蓄水池,用于储存处理后的再生水,满足周边农田灌溉、道路洒水等需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达80%。”大里村污水处理站现场负责人彭建安介绍,该站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5个村庄1.15万人口的生活污水排放难题,更通过站内种植的紫花狐尾草、黑藻等水生植物形成立体净化系统,将处理设施打造成兼具生态净化与景观功能的乡村微公园,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从曾经的“污水围村”到如今的“清水绕户”,泾阳县手握生态治理的杠杆,撬动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涅槃重生,更激活了绿色发展的基因密码——当污水管网连通千家万户,当处理后的清流重新实现农田灌溉,泾阳塬上“水清河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成为一座醒目的绿色航标。
工业绿盾:绿色转型的“泾阳解法”
作为咸阳市生态治理的“必争之地”,泾阳县在静稳天气频发的困局中,构建起“治源、减煤、控车、抑尘、禁燃”五维攻坚治理体系。三年来,泾阳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1%,优良天增加9天,重污染天数减少5天,PM2.5浓度下降12.5%,持续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重点工业企业作为大气治理的重要一环,也由此掀起一场涵盖技术迭代、管理升级、理念革新的工业治污革命。
在泾阳县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8家企业的23个主要排放口的数据实时跳动——“非现场+现场”的监管网络,让企业排污行为无所遁形。“我们对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数据直连省市平台,同时每周开展现场核查。”大气污染防治股股长邹立奇介绍,通过“技防+人防”联动,泾阳县推动企业环保管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升级”,目前已有10家企业通过省级绩效分级B级或引领性审核,占重点涉气企业76.9%。
摘得2024年度“省级绿色工厂”荣誉的陕西安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以2.3亿元真金白银的环保投入,实施“煤改气+”工程矩阵——从窑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到配料工序革命性创新,开创性地采用全封闭式料廊直输系统,将原本粉尘弥漫的原料车间改造成“零扬尘”的智能绿色空间。值得关注的是,三个生产车间整体换装环保建材的举动,更是让车间本身成为企业环保升级的展示窗口。
陕西安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正构建起三重环保防护网:第六套烟气治理设施即将竣工,形成“一用一备”双保险;CEMS2000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物排放的秒级监控;省级环科院审核通过的B级绩效分级改造,则标志着企业环保管理迈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正如副总经理梁金聚所言:“我们是泾阳县重点工业企业环保升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仅要排放达标,更要建立可传承的绿色制造体系。”
作为西北水泥行业绿色发展领跑者,冀东海德堡(泾阳)水泥有限公司以十年累计超亿元的环保投入,创新应用德国洪堡低氮燃烧器、英国希纳尔分级燃烧等国际技术,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50mg/m³的跨越式突破,并采用智能化生料配料系统与窑磨专家系统协同运作,形成“源头抑制+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重防线,实现年减排氮氧化物652吨、颗粒物35吨,构建起有组织排放的全链条污染治理体系。
“通过前瞻布局SCR脱硝技术,建成国内首条氮氧化物<50mg/m³的超低排放示范线,我们提前三年达到2025年重点区域改造目标。”冀东能源环保部负责人马红表示,“如今‘绩效分级+超低排放’双轨并行,推动企业获评环保绩效B级认证,真正达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在泾阳这片热土上,中国现代化实践正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0.16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6.69亿元,以22.81%的增速领跑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7.2%。这组数据展现出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更折射出绿色转型的实践成效。
泾阳实践证明,当制度创新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当技术突破赋予传统产业绿色动能,只要找准发展路径,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共进。如今漫步泾阳塬上,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与百姓生活的“幸福感”相得益彰,这个兼具生态韧性与发展活力的县域样板,正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泾阳方案”。(程溪)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