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心理健康|行以求知 美创未来 上海行知实验中学外引内培塑造“行、知、美”三阶教学模式

2025年07月23日 21:39:17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在上海行知实验中学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校园里,美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课”,而是浸润日常的“成长课”。该校提出 “行 - 知 - 美” 三阶教学模式,从核雕、陶艺到音乐、烘焙,美育藏在指尖、融于生活,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指尖之美:在雕刻与陶泥中唤醒生命的温度

徐强是上海行知实验中学美术老师、总务副主任,擅长油画,其创作的油画《青年陶行知》曾在 “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 120 周年 —— 全球华人书画大展” 上展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米夫”。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手持一枚橄榄核,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那即将诞生的作品《吉象》,他的双手轻柔而又精准地在橄榄核上舞动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细腻与斟酌。他用刻刀一点点地勾勒出大象的轮廓,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手中的橄榄核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象的形状逐渐显现出来,每一条纹路都饱含着他的心血。“核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精细的手工技艺,需要长时间专注于微小的核材之上进行打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强说。

从核雕的文化传承、到画室里的墨宝、再到陶艺室的陶土,从排练室的琴声歌声、到烘焙室的甜香,上海行知实验中学的美育之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 “艺术课”,而是藏在指尖、浸在日常的 “成长课”。学校用十年实践诠释 “以美育人” 的真谛:在画与泥中读懂文明的韧性,在音与韵间听见心灵的和鸣,在色与味里触摸生命的温度。2024 年学校心理健康调研显示,参与美育课程的学生情绪稳定性提升 37%,创意问题解决能力高出市均水平 45%,文化传承认同感达 91%。

图片8.png

画泥为魂:在指尖与色彩里种下心灵的慰藉

繁华上海的每个周五,上海行知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总会上演一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温暖邂逅。

午后阳光漫过香樟树梢,八旬海派画家金柏松踏着碎金般的光影走进教学楼 —— 清瘦的身形裹着洗得发白的格子棉布衫,手里的画具袋沉甸甸的,装着比颜料更珍贵的,是他要播进少年心里的艺术种子。

金柏松的艺术课不设画架,只铺素纸。他会让学生摸一摸宣纸的纹理,再蘸着墨汁在宣纸上拖曳,看浓淡不一的墨痕如何像溪水般漫延;也会举起自己画的游鱼,问 “你们看这鱼鳞的光泽,像不像雨后的阳光落在池塘里?”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沟壑,却没磨去眼底的炽热。“从‘不会画’到‘画不停’,改变总在悄然发生。” 他记得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内向女孩,最初的画永远是灰调的静物,直到他悄悄在她的画纸上添了一抹鹅黄:“这是阳光在找你呢。” 后来女孩的画里渐渐有了粉色的花、蓝色的天,甚至会主动把新作举到他面前:“金老师,您看这只猫像不像校门口的流浪猫?”

“美育不是教孩子成为艺术家,是让他们找到与世界对话的另一种语言。” 金柏松常说。他与陶艺社团的张燕华老师琢磨出更妙的对话方式 —— 把画纸上的马、游鱼、花卉搬到陶瓷上。他提笔在素白瓷盘上勾出奔腾的马,张燕华老师便带着学生给瓷盘上釉、烧制,让平面的墨色在火焰里蜕变成立体的、永不褪色的鲜亮。

陶艺教室的拉坯机转得正欢。九年级的男生小浩正盯着转盘上的陶泥,指尖压下去,泥坯便顺着力道慢慢长高,像在生长的树。“刚才物理卷子错了三道题,现在揉这泥巴,心里那股堵得慌的劲儿,好像被揉碎了。” 他说着,手腕轻轻一旋,泥坯顶端开出一朵歪歪扭扭的 “花”。

一位初三女生用紫砂泥捏出《情绪容器》,凹凸表面刻满几何纹路。“这是数学考砸时的焦虑,这是运动会夺冠的快乐 —— 泥坯会记住所有情绪的分量。” 她将作品放进窑炉时笑道。金柏松的点评充满深意:“你看,1300℃的高温烧制后,脆弱泥胎会成为永恒的艺术品。成长的阵痛终会凝练为生命的韧性。”

张燕华老师看着这群孩子,眼里漾着笑:“泥土是最懂人心的。你揉它、捏它,它从不抱怨,还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揉泥时重复的力道、拉坯时专注的眼神、上釉时对色彩的斟酌,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在悄悄安抚少年的心 —— 大脑在规律动作中放松,压力激素悄悄褪去,而当亲手捏的陶罐从窑里取出,带着温热的陶土香,那种 “我做到了” 的成就感,比任何鼓励都实在。

图片10.png

音乐之桥:在旋律与热爱中打通现实与理想的次元

校园艺术中心二楼,总飘荡着电吉他与古筝交织的旋律。

“次元轻音部” 社团正排练新曲《行知礼赞》。这个由数学教师朱齐发起的社团,名字源于动漫《轻音少女》,精神根植于陶行知的 “知行合一”。社员们将陶行知诗词填入动漫旋律,用摇滚版《国际歌》致敬历史,用原创民谣讲述校园生活。

夕阳漫过窗棂,落在少年们紧握琴弦的指尖上。

电吉他的失真音色突然炸开,混着贝斯的低沉、架子鼓的密集节奏,《国际歌》的旋律从排练室涌出来 —— 不是课本里的庄重,是带着少年锐气的呐喊,台下师生听得红了眼眶。

这是 “次元轻音部” 的日常。社团名字里藏着两个密码:“轻音” 是《轻音少女》里 “为热爱而歌” 的初心,“次元” 则是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的注解 —— 不是躲进虚拟世界,而是让动漫里的热血落地成真实的旋律。

创始人朱齐老师还记得,多年前自己还是高中生时,看动画里少女们在音乐教室排练,便在笔记本上写:“要让校园里也有这样的光。” 如今他成了数学老师,却在排练室里教学生识谱:“乐理就像解题,找到规律就不难。”

社团的排练室永远热闹。有人抱着电吉他练《春日影》的间奏,有人对着谱子改《隐形的翅膀》的歌词,把 “校园的香樟”“操场的晚霞” 填进去,成了专属行知实验的《行实韶光》。考试季时,排练室的琴声会飘到走廊,学弟学妹路过时总忍不住驻足:“听到学姐弹的 MyGO 主题曲,好像难题也没那么吓人了。”

高二学生小轩曾是 “社恐” 少年,加入社团后成为贝斯手:“第一次登台时,我的手指在发抖,但台下同学的欢呼让我发现 —— 音乐不是比赛,而是心声的共振。” 这种教育创新印证了校长胡艳的观点:“美育的‘次元壁’,实则是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陶先生说‘行是知之始’,音乐也是这样。” 朱齐老师拨了下琴弦,“不是先懂乐理才唱歌,是唱着唱着,就懂了什么是热爱,什么是坚持。”

据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研究显示,乐团成员的压力激素水平较普通学生低 22%。神经学教授李明指出:“合奏时,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同步活跃,增强共情能力;节奏协调激活前额叶皮层,提升专注力。” 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成为一种 “认知训练”。

图片11.png

烘焙之道:在甜香与面团中揉出周五的松弛

周五最后一节铃声刚落,烘焙教室就飘起了黄油香,学生们的身影就涌进来了。

“今天做巴斯克蛋糕,比谁的焦香层最漂亮!” 英语老师刘悦俊举着打蛋器喊。话音未落,八年级的小米踮脚够奶油,校服袖子蹭翻了糖霜罐,白糖簌簌落在帆布鞋上,像撒了把星星。男生小航抢过电子秤,上次把 100 克奶油加成 150 克的 “黑历史” 被女生们笑:“这次再失手,你的蛋糕归我们!”

搅拌奶酪糊时最见性情。女生们顺时针转着硅胶铲,奶酪与糖霜慢慢融成绵密的奶白;男生们总爱使劲儿,铲底刮得盆底 “咚咚” 响,奶酪块没搅匀,倒溅得满脸都是。“刚才物理最后一道题没做出来,现在揉这玩意儿,心里顺多了。” 周宇航抹了把脸,指尖的奶酪蹭成了花猫,却盯着渐渐顺滑的糊体笑了。

烤箱 “嗡” 地启动,玻璃窗后,面糊慢慢鼓起,边缘染上焦糖色,像谁在瓷盘里晕开了夕阳。小米数着秒表,早上默写古诗卡壳的窘迫、被数学老师点名的紧张,好像都随着烤箱里升腾的热气,一点点变轻了。

“叮!” 第一炉出炉时,小航的蛋糕边缘焦得深,像镶了圈金边。“焦的地方更有味!” 他叉起一块塞进嘴,奶酪的醇厚混着微苦的焦香在舌尖炸开,眼睛亮得像被点燃的小灯。张小米的蛋糕刚好,切开时流心的芝士顺着刀面淌,她赶紧用勺子接住,递到同学嘴边:“快尝!我第一次成功了!”

每周五的烘焙教室宛若治愈工坊。面团在揉捏中传递温度,焦糖香气在空气中流动,学生们围着烤箱等待蛋糕膨胀的瞬间 —— 这是行知中学独创的 “五感疗愈课程”。刘老师眼含慈爱地说。

物理课代表小航的 “熔岩巧克力” 总在考试周登场:“失败三次才掌握火候,但看到同学吃掉蛋糕时的笑容,公式推导的疲惫都消失了。” 心理教师点评:“揉面时的触觉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创意造型激发前额叶皮层,集体分享促进催产素分泌 —— 这是科学设计的‘减压方程式’。”

刘老师看着这群孩子,轻声说:“这烘焙啊,就像人生。揉坏了可以重新来,烤焦了也有焦的风味。” 暮色漫进教室时,书包还没取完,空气里飘着比蛋糕更甜的东西 —— 是把烦恼揉进面糊,让成就感随着焦香漫出来的,属于周五傍晚的松弛。

美育成果与资源延升:滋养心灵,赋能成长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签约美育基地,双方发挥高校师资优势,支持基础教育开展美育教学研究,探索构建美育共享平台,联合开发的 “非遗数字活化” 课程便是合作成果之一,学生通过 3D 建模、编程、AR 技术等,让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全新火花。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桑茂林;研究传统文化及工艺现代设计转化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纪海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汉也参与到该校的美育教学或相关活动中。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与上海市美学学会合作成立 “行知美育大讲堂”,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祁志祥教授为大讲堂带来第一讲,为师生打开美学认知的新视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文化》编辑部主任朱生坚博士;知名海派画家金柏松;人民艺术家、篆刻老师潘小萍均获颁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艺术中心校外导师” 聘书,学校聘请多位校外专家助力美育实践,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指导等工作。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 “建筑可阅读” 宣传大使周培元,也为通过 “城市漫步” 等形式,带领学生从建筑中读懂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拓展美育的空间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导主任徐旭东,曾获评上海市园丁奖、宝山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宝山区地理学科带头人。他成立了的校气象社加入了宝山区气象教育联合体,2009年学校被评为 “全国地理科普基地”,他为此做了大量校园科普工作,同时还要协调校外艺术导师到校内的教学工作。

此外,学校还着力打造 “处处皆美育” 的校园环境。校园内设置了多个艺术展示区,如艺术长廊展示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定期更新;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也都布置了艺术大师的作品、学生自己创作的书画等。学校还拥有 “爱满天下” 艺术剧场,为各类艺术活动提供专业场地,让学生身处校园就能时刻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责任编辑:朱兵
  • 艺术
  • 陶行知
  • 行知中学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