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心理健康|美育的终极答案是塑造健康的生命——对话上海行知实验中学校长胡艳

2025年07月23日 21:37:24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当教育跳出标准答案的窠臼,生命自会在美的土壤中生长出万般可能。”这是上海行知实验中学校长胡艳对美育的深刻理解。学校新提出的“行以求知,美创未来”办学理念,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当代诠释。

图片12.png

陶行知塑像

图片6.png

校长胡艳

记者:“行”与“美”如何成为打开未来教育的钥匙?

胡艳:陶行知先生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我们构建的“行—知—美”三阶模型,正是以此为根基。

“行”是基础。通过核雕、书画、陶艺、音乐、烘焙等实践课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进而发现属于自己的“美”的形态。

“美”是境界。当知识与行动达成和谐,便会催生审美创造。例如“非遗数字活化”课程中,学生用3D建模复原宋代瓷器,并通过编程加入声光效果,让传统工艺在科技中焕发新的美感。

图片14.png

求真馆浸润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记者:学校还开展了哪些特色艺术活动?它们在美育中起什么作用?

胡艳:如第二届“行知创”戏剧节暨红色故事展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学生在剧本创作、角色演绎、舞台布置中释放创造力,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演绎红色故事,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厚植爱国情怀,促进多维成长。

记者:在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有哪些独特举措?

胡艳:我们建立了“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涵盖音乐、美术等常规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艺术素养;拓展课程如书法、舞蹈、戏剧、摄影等,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特色课程则结合地域文化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发“行知文化与艺术创作”项目,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传承文化与精神。

记者:“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行”与“美”融合实现减负增效?

胡艳:我们构建了“三时三域”课程体系:晨间微行动,20分钟“问题漂流瓶”活动,鼓励学生提出生活困惑并跨年级协作解决。例如“如何减少食堂浪费”催生了“智慧餐盘”设计项目;午间美育圈,开设陶艺、戏曲、数字艺术等工作坊。如“甲骨文创”课程,学生用黏土捏制甲骨文,并通过AR技术使其“活起来”,该项目获全国美育创新优秀案例;课后创客营,与宝山钢铁集团合作“工业美学”项目,学生参观生产线后,用废旧钢材创作装置艺术。

这些实践不仅落实“双减”,更激发学生内驱力。数据显示,我校学生每周自主探究时间达4.2小时,学业负担指数下降18%。

记者:审美教育常被视为“软指标”,如何让美育真正落地?

胡艳:我们建立了“美育四维评价体系”:感官维度,如“校园色彩诊断”项目,学生分析建筑配色并提出优化方案;情感维度,“心灵树洞”信箱中,76%的学生表示“某次艺术课让我感到被理解”;认知维度,开发“美学思维工具包”,包含20个分析框架,如用“黄金分割”解读校园景观;创造维度,设立“美育创新基金”,支持“给古诗配现代舞”“用算法创作水墨画”等学生项目。

更重要的是教师转型。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掌握“三个一”:一项艺术特长、一个跨学科美育案例、一次美育主题家长工作坊。例如语文组王老师结合《诗经》开发“植物染工作坊”,带动全年级开展“自然美学”研究。

记者:面对升学压力,如何平衡美育创新与传统教学?

胡艳:这正是“行以求知”的智慧。例如初三物理“力学”单元,我们与舞蹈社合作“力的美学”项目:学生先通过舞蹈动作分析重心变化(行动),再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建立物理模型(认知),最后创作《力与美的对话》现代舞(创造)。

这个项目不仅使班级物理平均分提升12%,还诞生了3支获奖舞蹈作品。可见,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学科知识与美育创新本就能相互成就。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行知实验中学,我们正用“行”与“美”的力量,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为未来教育打开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朱兵
  • 艺术
  • 陶行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