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苏科大化生学院:流动的科普馆、行走的思政课 ——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7月29日 15:54:35 来源:中国城市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国家大力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背景下,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科普化星途,薪传沃青禾”课堂精神传承实践团,以跨越苏陕两地的科普暑期实践为载体,打造了一堂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团队将科普种子播撒在乡村沃土,以思政元素融入科普教育,用科技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高校知识青年的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智”力动能。

image.png

向下扎根:需求对接筑牢思政根基

实践团聚焦思政教育与科普服务融合路径,首站走进“中国眼镜之都”——江苏丹阳,深入探访丹阳眼镜城、珥陵高级中学、正则高级中学等地开展蹲点调研,与教育工作者、企业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进行深入交流,共收集2000余条有效反馈,精准捕捉到“青少年科学认知与本土产业脱节”“科普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初步绘制出“乡村科普需求图谱”。

正则高级中学教师关于“青少年亟须本土产业科技启蒙”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思政课不能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更要到基层去看真实需求。”团队成员在日志中写道:“看到群众对知识的渴望,才真正理解‘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里’的分量。”科普调研立足将产业观察与思政感悟相融合,使师生们在摸清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意识,让“服务社会”的思政理念深植于心。

image.png

image.png

向上生长:知识传递践行思政使命

实践团跨越千里将“行走的大思政课”延伸到陕西榆林佳县朱官寨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团队成员以“校园深耕+家庭延伸”多维行动,构建起“物质+精神+机制”三位一体帮扶体系,让思政星火点亮乡村教育。

黄土高原的娃娃们在“蓝晒实验”的光化学互动中感受着科学魅力,在“熔岩灯演示”的趣味模仿中解读着化学原理,这些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科普实验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思政教育的薪火相传。“书香润童心”行动中,实践团给孩子们赠送《趣味科学实验》等读物,为学校捐赠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素养类图书数百册,建起了“流动的科普馆”。“这些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学校教师的评价道出了文化帮扶中“精神滋养”的思政内涵。实践队成员们带着“家庭实验包”走进窑洞,在留守儿童家中开设了“移动课堂”。当食用油和色素在矿泉水瓶中舞动成“熔岩灯”时,孩子眼中迸发惊喜:“科学原来藏在厨房里!”这一刻,试管里的化学反应与幼小心底的温暖共鸣,让“服务人民”从课本概念,化为了灶台边绽放的知识光芒。

伊绵帅老师与张校长深入座谈“科普长效机制”,团队成员与任课教师分组研讨“学科融合教学”和科学社团建设,双方达成了“三阶段帮扶计划”:短期集中教学、中期线上课程推送、长期本土师资培育,共同揭牌成立“科普教育帮扶基地”,将一次性服务转化为可持续的育人合力。“看着孩子们捧书时发亮的眼睛,才真切懂得了‘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实践团成员方奕轩同学的感悟,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思政教育已从课本概念化作了扎根基层的行动自觉。

image.png

image.png

向新前行:思政教育焕发时代活力

从丹阳的需求调研到榆林的多维服务,这堂辗转多地、跨越千余公里、为期大半个月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始终坚持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实践团队扎根乡野沃土和中小学积极探索“需求诊断-精准供给-长效赋能”模式,不仅为乡村科普提供了可行路径,更是优化创新了思政教育载体——让师生在田野调查、发现问题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服务能力,在长效帮扶中深化初心使命。

image.png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指导老师伊绵帅表示,通过将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报告写进乡村教育一线,实践团全体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进一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党的先进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重大战略部署的忠实践行者。“行走的大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国之大者”内涵的理解认同,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这正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深刻诠释了“大思政课”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生长的育人伟力。当思政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当青年学子将初心写入实践、用行动诠释担当,以青春智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征程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供稿人: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徐治初、伊绵帅、张玄烨、都鲲鹏、温赛飞)

责任编辑:韩利
  • 科普
  • 乡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